「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中華文化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沒有什麼改變。坊間華人作家撰述的育兒書成百上千,但是不管主題是什麼,寫來寫去,毫無例外地會提到同一條金科玉律:讓小孩愛上文字閱讀,越早越好!有些作者還會現身說法,侃侃而談自已如何從孩子幾個月起,就念書給他聽;小孩四五歲時就能自主閱讀、幼稚園時開始讀純文字的章節書、一二年級看少兒版西遊記(如果是在英語世界,就代換成哈利波特)、再來怎樣愛書如命、學業一帆風順、寫作文采斐然... 反正只要看過任何一本暢銷育兒讀物的父母,都知道我的意思啦。 
 
在我剛開始接觸這種說法的時候,有件事完全沒有想到過:育兒書的作者群,都是作家、老師、教育學者之類的文字工作者,也就是生來就很有語文天份的人,而他們教導成功的小孩,對文字的感覺也顯然非常敏銳。我自已也是這樣的文字型學習者,對「早期文字閱讀」的理論,一向視為理所當然,直到開始教女兒安安識讀中文字後,才結結實實地上了一堂震撼教育課 -- 原來...原來不是天下所有的人,對印刷出來的一排排黑色小字,都很有感覺的! 
 
我在「無聊不讀書」一文中說過:即使我們家裏閱讀風氣極盛,也刻意引導安安讀書識字,但是她一直到四、五歲的年紀,仍然非常抗拒文字閱讀。好不容易在一再努力之下,她開始願意自已閱讀繪本了,我也就每天讓她朗讀一本書;而在陪她念書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讀字者」和「讀圖者」之間,相當顯著的差別:我注意的完全是文字,眼光在頁面上迅速一掃,不只是故事情節,連作者的文筆水準、用字遣詞是否適合小孩、譯作中有無洋腔洋調的詞語、那裏的行文感覺滯澀,都已經大致評估過了;而對圖畫的印象呢﹖大抵就是「啊,有兩個小孩和一隻動物」,至於那隻動物是貓是狗,如果文中沒有提到的話,我大概是說不上來的吧。安安的情況則和我完全相反:她把書頁上那幾行字匆匆念過之後,就開始非常認真地「讀圖」,如果我翻頁翻得太快,她還會抗議說:「媽媽妳沒有給我足夠的時間看圖!」然後告訴我一些「桌子底下那隻小老鼠穿的襪子,顏色跟兩頁前不一樣」之類的細節 -- 而我通常的反應是:「嗄,桌子底下有隻老鼠喔﹖在那裏啊...」
 
舉個實例來看看吧:最近我陪女兒朗讀一本校園故事繪本(左上圖),我看到的只是書裏的文字(右上圖),但是她照例仔仔細細地把圖看了一遍(左下圖),然後問我:「媽媽妳覺得這是幾年級的故事﹖」「我不知道,書上又沒講。」「我覺得是三年級。」「為什麼﹖」「因為黑板上的東西。」「黑板上有什麼﹖我沒看見啊。」「有乘法題目!」這時我才注意到,插圖上方的教室黑板上,有用淡淡黃色寫的乘法式子(右下圖),所以她推論:這些小朋友在念三年級!
 
picture-01  
「讀圖」可能只是大部份小朋友的正常行為,但是對我這種只會爬字的蠹魚來說,卻是相當新鮮有趣的體驗。於是我上網搜尋相關資料,發現有些教育學者,雖然支持親子閱讀、繪本閱讀,但是並不主張小孩早期大量識字,或是太早開始閱讀純文字書籍。紐約時報就曾登過一篇題為“The Early Push Toward Chapter Books Is a Mistake”的文章,裏面說到:「小朋友從繪本裏學到的一些重要認知技能,是文字書無法提供的:根據文字訊息解析圖像、懂得文字背後往往有更多的絃外之音、在腦海中構建故事的影像。嫻熟解讀圖案的技巧,是進階學習成功的基石。」作者更進一步提到:「有些研究顯示,太早要求小孩閱讀文字書的壓力,會降低孩子往後自主閱讀的興趣,影響學習成果。」也有人指出:大半的上乘文字書,並不適合六七歲小孩的心智成熟度。某些出版商為了迎合要孩子儘早閱讀的父母,推出一些內容淺陋的章節書;小朋友「爬」了一大堆字,卻無甚得益啊!
 
作為「書蟲轉世團」的成員之一,我可以見證早早進入文字世界的影響遠不止此。我對影像的感覺,差勁到了腦海中完全無法呈現畫面的程度。以前我寫過一篇談論這個現象的格文「無影像俱樂部」,裏面提到我有時看推理小說,發現任何路人甲只要看歹徒一、兩眼,就可以在腦子裏「上載」此人面孔,侃侃說出疑兇眼睛顏色、眉毛形狀、鬍子樣式、黑痣位置、衣服質料、褲子廠牌...不禁羨慕不已。如果是我的話,大概只能告訴警察說:「歹徒有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巴」,然後被大罵妨礙公務而已。而安安在三四歲的時候,就已經會和來訪的親戚說:「阿姨妳上個月來的時候,戴的不是這副耳環!」真的差很多耶...
 
說不出別人的樣貌穿著無傷大雅,但是如果幼兒過於沈迷文字,未能充份從遊戲、手作及社交之中鞏固某些基礎技能,對後來現實生活上造成的影響,就不容忽視了。極端的例子如最善駕馭文字的女作家張愛玲,三歲背唐詩、七歲寫小說,但是一直活到十六歲,仍然是個生活白癡。她在「我的天才夢」一文中自爆:「我發現我不會削蘋果。經過艱苦的努力我才學會補襪子。我怕上理髮店,怕見客,怕給裁縫試衣裳。許多人嘗試過教我織絨線,可是沒有一個成功。在一間房裏住了兩年,問我電鈴在哪兒我還茫然。我天天乘黃包車上醫院去打針,接連三個月,仍然不認識那條路。總而言之,在現實的社會裏,我等於一個廢物。」 
 
我想大家應該也都見過某些酷愛書本的少男少女,和張大才女有著類似的問題:羞澀孤僻、不善應對、不諳世情、不擅手作、不愛運動...在生活方面是一整個低能;但是我們的社會對「會讀書」的孩子太過包容、給他們太多既得利益,所以這些年輕人,一般仍然能夠在「資優生」的光環下活得很好。其實認真想想,這種情形並不是太妥當的。坦白說,我自已在學生時期,也多少有這種傾向;現在回想起來,就覺得一些和人情世故有關的事,當年都沒有處理得很好...
 
所以現在當我對女兒的閱讀進步不夠快速,開始產生挫折感、危機感的時候,我會不斷告訴自已:不要著急,不要焦慮!每個小孩都有自已的專長、性向、成長步調;在時機還未成熟前,揠苗助長式地拼命推銷文字,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我當然還是很希望安安能愛上閱讀,而且仍會持續朝這方面努力;不過我也應該慶幸,她是比較「正常」的小孩,以後不會有我那種強迫性的重度文字癮,在適量閱讀之餘,可以花更多時間畫畫、運動、觀察生活、學習家務、體驗與人相處之道、磨鍊口才與溝通技巧、親近大自然。也許以後她在學業上,要多花些力氣應付考試;不過整體來說,她未來的世界可能會更寬廣、更適意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