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文自主閱讀系列,已經寫到第五篇,應該開始深入探討中文閱讀最重要的工具「基礎識字量」了。因為中文不是拼音文字,無法望文生義、解音,所以不管小孩子語感有多好,也沒辦法像英文般學學發音規則,就一字一句地念下去。我在「掃盲大作戰」一文中,提到過台灣和中國的官方「脫盲識字標準」,在1500至2000字之間;而一般在華人社會接受正規教育的小朋友,只要乖乖跟著學校進度走,到了小學中年級時(語言天份佳者更早),就可以到達這個標準了。  
 
台灣和中國現行的語文教育,採用的是「隨文識字法」,亦即跟著課本的文章內容,學習裏面出現的生字,同時復習其他已經學過的字。而記憶文字的方法,是以大量書寫為本。今年我們送女兒安安到台灣的小一「遊學」,我仔細看了她的國語作業,對台灣小學生的寫字練習量,感到份量真的好重喔!她每天做家庭作業的時間將近一個小時,而這些時間絕大半都花在一筆一劃的習字上面:寫完字寫詞,寫完詞抄句子;填空、改錯、造詞、造句練習變著花樣輪番上陣,還不包括在課堂上寫的字、默的書、考的試呢。
 
海外傳統式的中文教育,採行的也是類似的「隨文識字法」,但是格於海外小華僑的學習時間不夠、意願不高,連華人社會學童書寫份量的幾分之一都未必做得到,再加上嚴重缺乏語境、語感,結果小華僑們邊學邊忘,就算號稱「念」完了全套有1500-2000個生字的教科書,仍然無法自主閱讀。熱心於海外中文教育的人士,當然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知道拚命要求小華僑們寫、寫、寫,是不切實際的。反正海外學童不必用中文應付升學考試,現在的電腦中文拼音輸入系統又方便好用;有些人就主張取個巧,別學太多手寫中文了,抓緊小娃「識字敏感期」出現的時間(大約在三四歲到七歲之間,依小孩的語言天賦及中文語境而定,請參考「海外學中文之“自主閱讀”篇之三:識字敏感期」一文),先把1500-2000個最常用的「高頻字」,「灌」進小孩腦子裏再說吧!
 
我本人對於「識字先行,多認少寫」的學習大方針,是相當認同的;海外有套頗受歡迎的「馬立平教材」提倡的就是此一理念(我沒用過)。其實不要說海外,即使是近年來中國的語文教學,也稍微有點這種傾向了。中國大陸的「小學課程標準」,只要求低年級學生能寫800-1000個字,但是對「認識常用漢字」的要求,則是1600-1800個。而且就在去年底,大陸教育部頒發了新版的語文教材,改變的重點有:先識字,再學拼音;新增「大人一起讀」內容,提倡親子閱讀;新增「書寫提示」,加強了解筆劃規則;降低寫字要求,空出時間讓學生多閲讀,並增加「快樂閲讀吧」項目。基本上設立了「先突破識字關」的目標。但是方針人人會訂(或曰美夢人人會做),最大的問題是:如何進行﹖
 
人腦不是電腦,沒有那種「一個字寫到磁碟片上,就不再忘記;一個叫125486的檔案,永遠不會和125487混淆」的本事。三五歲小娃的記憶力雖然驚人,但是若要純靠視覺記憶輸入兩千個方塊字到腦中去,完全不用手部操作(寫字)補強記憶的話,難度是非常高的;遺忘、混淆、厭學,都是很常見的狀況。語文天賦絕佳的「識字早慧兒」姑且不論,天份普通的小朋友若是用字卡和短文硬「灌」的話,能輕易承受的限度,大約是四五百字,再來的教學就會越來越難;如果一開始教得太過快速潦草,根基不足的話,甚至會有完全「推不動」的情況出現。海外華人圈中很流行的兩套學前識字教材:「四五快讀」(前六冊的核心教材)和「思展基礎漢字500」,涵蓋的都是五百字左右,是有其深意的 -- 如果教授的字太多,雖然宣傳起來好看,但若是教來教去教不會的話,那怎麼賣得出去啊! 
 
words-01  
一般的海外中文學習的「識字大作戰」打到了400-600字的階段,就好像諾曼第登陸成功,只是最初步的戰果;陶醉一下可以,離真正的勝利還遠得很呢!而且從此不能再靠短效衝刺,必需要展開全方位穩紮穩打的持久戰了。常用的輔助戰術有閱讀、寫字、朗誦、注音/拼音、中文課本、視聽材料、詩詞古文等;可以說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當然也有人試圖用單一方法為本,想讓小孩一口氣學上1500-2000字(或更多),例如「韻語識字法」(包括「中華字經」、各種版本的「韻語識字」)以及「純指讀識字法」(包括讀經教育);但是這些辦法都不是萬靈藥,除非教的是有強烈「識字早慧」傾向的孩子,否則語境營造以及輔助措施,仍然是必要的。
 
words-02  
大致來說,中文識字量的累積,每五百至一千字會遇到一個瓶頸,必須按500、1000、1500、2500字的階段進行戰術調整。如果追求的目標是「自主閱讀」的話,那就不能傻傻地一直念課本。從低幼讀物、繪本、橋樑書、章節書循序漸進的配套閱讀,是非常重要的。這篇文說的僅是累積基礎識字量的大原則,再來我打算一一探討上面提到的各種作法,還請識者不吝指教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