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此「海外學中文之自主閱讀」系列的前一篇文「指讀識字法」中指出:對於以想教授子弟自主閱讀中文的海外家長來說,「指讀」是學前識字不可或缺的一環。一般在網上能找到的海外中文教育資訊,都很注重「識字量」,什麼讓小孩累積1500、2000、2500的字彙,儘速「脫盲」的美妙憧憬一堆。但是就像我在此系列中反覆強調過的:中文各種約定俗成的辭彙及語法太多,「能識字」並不等同於「能閱讀」。例如說底下我擬了一個假想的報紙標題:
 
「中美高層會談今於北京舉行,雙方元首相見歡。」
 
很普通的新聞語句,而且用「字」甚淺,每一個字都包括在中文頭一千個「高頻字」裏面。但是認得每一個字的小華僑,就一定能知道它在說什麼嗎﹖有些家長可能會說,小孩對時事的理解不夠嘛!當然看不懂。但是這不止是理解力的問題,就算是小學中高年級的海外兒童,能輕易看懂此一標題的英語譯文、而且在中文學校念過上千生字者(大約是海外中文學校四五年級程度),讀了照樣不知所云,因為他們的語感和辭彙不夠,無法理解「中美高層」、「會談」、「元首」、「相見歡」的意義,其中有些學得更馬虎的,恐怕連理解「於」的用法都有困難。
 
有些家長可能又會說啦:這個太難了!我們是在討論教導學齡前兒童識字耶,來點適齡的東西好不好﹖那麼就把上面的標題,重新演繹一下吧:
 
「中國和美國的兩位總統,今天在北京快樂地見面並且一起開會。」 
 
所以某家的小朋友五六歲,爸媽很努力地用字卡和課本,「塞」了一千個高頻字在他腦子裏,他用小手點著,把句子裏的字(是的,這兩句話中的每一個字,也都包括在中文頭一千個「高頻字」裏)一個個念出來。念完了爸媽問他:寶貝,這兩句話在說什麼﹖他搖搖頭說:不知道!
 
這種我稱為「漢語解離」的現象頗為常見。我對女兒安安的學前中文語感培養是極為重視的,用心程度遠遠超過一般的海外家長;單單只是一樣「每年回台灣住兩三個月,並進入當地幼兒園(不教識字的一般幼稚園)就讀」,大部份的華僑父母就做不到了。即令如此,沒有任何「識字早慧」傾向的安安,仍然無法避免走過這個解離階段。在那段掙扎著說文解字的日子裏,我也問過她:「既然妳每個字都念得出來,這句話妳怎麼不懂呢﹖」她說:「我念到後面,就忘了前面是什麼了...」
 
解決這種「漢語解離」問題的最好辦法是「指讀」。指讀的方式從易到難,大致有底下幾種:
 
一、大人從頭到尾,一字字指念給小孩聽。
二、大人指念給小孩聽,碰到孩子會的字,讓他念出來。
三、小孩一字字指給大人念。
四、大人指念大部份內容給小孩聽,簡單的句子給小孩念。
五、大人指念,小孩同步一字字「跟讀」。
六、大人指念一句,小孩指念下一句,反覆輪流。
七、大人指念一段,小孩指念下一段,反覆輪流。
八、小孩從頭到尾,一字字自行指念,大人在旁協助。
九、小孩不靠手指文字,自行朗誦全部內容,只有較難的句子才指念。
 
每個小孩的語言環境、文字天賦都不同,所以並沒有完全適用於所有孩子的指讀流程。父母親必須依據小孩的喜好及天份因材施教,也絕對不必死板板地遵循上面從一到九的順序,可以依實際教學的成果,隨意排列組合。文字天份極高的小孩,家長有可能輕鬆在短期內順利走完全程,進入自主閱讀;但這些是特例,不是常態。大部份的小華僑,因為缺乏語境、同時學習拼音文字、個性太好動、沒有興趣等原因,父母必須耗費的時間精力很大,而且在指讀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技術問題。其中常見的有:
 
一、 小朋友不合作,看圖不看字,叫他幫著指就亂指一通:這個問題最常見的理由是「時機未到」;孩子年齡太小、中文語感不夠、尚未進入識字敏感期。家長必須要有耐心,依照「前閱讀時期的語感培養」一文中的作法,持續營造中文語境。在小孩還沒有興趣去看字以前(大約3~5歲),也未必需要指讀,可以不斷讓孩子親近書本,教他認讀一些最基本的高頻字,隔一陣子就回去指字試試,等某日水到渠成,小孩就會開始去看爸媽手指的一行行文字了!
 
二、小朋友只要看英文(或其他當地語言),不要看中文書:拼音文字的閱讀在入門階段,比中文閱讀簡單太多了,而且中文童書的整體質量遠遜英文童書,在海外中文圖書來源有限的情形下,落差更大;所以初學閱讀的小華僑們,一旦開始享受起閱讀拼音文字的樂趣,就越來越不情願接納困難無趣的中文閱讀,是很自然的事情。我身邊一些家長比較重視學業,而且語文天份還不錯的華裔子弟,很多都在小學低年級時,就已經開始閱讀長篇的英文書,例如哈利波特之類。但是如果換上中文閱讀,這些低年級生裡面,就沒有一個具備閱讀無注音繪本的能力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儘早開始中文指讀,並且不惜工本,提供大批高質量的中文書給小孩閱讀。在海外中文圖書的來源,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書籍的選擇必需有所講究,這點我以後會再專文討論。
 
三、小朋友只念注音或拼音,不念國字:這個問題和上面的第二個問題,本質上有些類似:注音或拼音比一個個方塊字好念太多了,小朋友會捨難取易,也是人之常情。我曾經在網上看過一段影音:五歲多的小華僑,熟練而迅速地朗讀一本字多圖少的注音童書,感覺非常厲害。不過仔細聆聽之下,會發現他讀書全無抑揚頓挫,每個字的速度、聲調都一模一樣,念到一半不小心跳掉了一行,但是他渾然不覺,繼續熟極而流地朗誦下去... 我高度懷疑這位小朋友念的是注音,不是國字。解決這個問題最簡單的方法,是一開始不要教注音或拼音(或是馬馬虎虎隨便教一點),直接識字。等到小朋友具備自主閱讀繪本的能力時(識字量大約在500-1200之間),再引進注音或拼音。這種作法是有相當爭議性的,有興趣者可以參考「要不要學注音或拼音」一文。在指讀的過程中,三不五時使用無注音的閱讀材料,也是個很好的辦法。
 
四、小朋友難以從「大人指讀」過渡到「自行指讀」:這個問題有兩種原因,其一是識字量不夠,其二是理解力及中文語感不夠。識字量和閱讀能力的累積,是相輔相成的。誰都知道中文識字量不夠,小孩子會無法閱讀;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小孩子如果不閱讀的話,會很難累積識字量。中文的近形字和同音字實在太多了,只靠視覺記憶一字字強記的話,中等資質的小孩,學到五百字以上,就會開始混淆,邊學邊忘,一定要反覆補強。台灣和中國的小學生,補強的主要方法是不停地寫、寫、寫;這種辦法對於手部小肌肉發育未臻完善的學齡前海外兒童,是不切實際的。另一個補強法是不斷複習課文及生字,但是這個辦法很枯燥,不容易被大部份小朋友接受。配合適當的閱讀材料,隨著識字量的增加循序漸進,是最有效、最適合的方法,但是家長花費的時間精力會很驚人。
 
小朋友能夠憑一已之力,自行閱讀的中文程度,和識字量是息息相關的。在不依靠注音的情形下,文字天份中等的海外小朋友,能自主閱讀的材料大致如下(文字天份較佳者,每項大約可減兩百字):
 
識字量500字以下:識字教材的課文。
500-800字:低幼繪本。
800-1200字:一般繪本。
1200-1800字:橋樑書。
1800-2400字:少年章節書。
2400字以上:一般書報。
 
這裏的「識字量」,指的是真正學會、隨便舉起一張字卡,就可以立刻念出來的字;而不是那種只教過一次、離開課文就認不出的所謂「識字量」。小朋友如果某一個級別的讀物念不出來,有可能是認字還不夠熟練;家長碰到這種情形不要生氣,也萬勿勉強,把閱讀材料調低一個檔次,再試試就好了。理解力及中文語感不夠的問題,則可以靠「選擇適齡讀物」及「加強語感訓練」來解決。
 
最後一個重要觀念是:當小孩開始展示初步的自行指讀能力時,家長千萬不要以為自已的任務已經結束了,再來就全部放養即可。最好是持續指讀中文書給小孩聽,但是念的書內容難度,應該比小孩自己讀的高一兩個檔次,目的是繼續培養更上一層樓的語感,以及擴充識字量。這樣子念給小朋友聽的書,選擇可以非常自由,只要小孩愛聽、肯聽的書都可以念,即使是成人書都沒關係。安安六歲時,我就曾經指讀全本「佐賀的超級阿嬤」給她聽過,她非常喜歡;目前我正在指讀乙武洋匡的「五體不滿足」,那本將近三百頁的書,已經快要念完啦。
 
reading-02  
小朋友想靠「純指讀識字法」(不特別教授認字)學會中文閱讀的話,必需具備相當的語言天份。但是如果採取基本識字訓練和指讀並行的方式,成功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就不是「天資」,而是「堅持」了。就算每天只花個十分鐘,指讀一千字左右,一年也可以累積三十六萬字的閱讀量,對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極有幫助的。希望有心的家長們,都能透過不斷的堅持努力,達到自已理想中的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