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一篇格文「讀經教育(基本原則篇)」裏,提到了號稱「能夠幫助突破海外華文教育中的識字閱讀瓶頸」的「讀經派」中心理念:「時機要儘早,教材要經典,並採用誦讀的方法」(直接引用自全力推廣海外讀經教育的楊嵋女士文章「海外華文教育的解決之道」)。這幾句話在實際操作上的意義是:讓學齡前的小小孩一字字、一段段、十遍百遍地反覆指讀四書、老莊等「經典教材」,完全不講解其中的意義,一直到小朋友背起來為止。
 
這樣子的觀念,是有其潛藏的危險性的。純粹只靠「老實、大量讀經」,完全不加理解的識字法太過簡單粗糙,很多孩子難以接受,如果再加上不適任的教育者,往往就會弊端百出。去年大陸的「新京報」發表了一篇題為「讀經少年」的報導,裏面描述了中國若干跡近走火入魔的「全日制讀經私塾」情況,引發不少爭議。在網上私下流傳的一些說法,更加駭人聽聞,例如說此網頁轉貼的一些讀經學堂內幕,根本已經是不合法的虐童行為了。這些網路傳聞的公信力當然不如正式報社,但有若干相片、報告佐證,包括底下家長偷拍的「某讀經學堂讓孩子整天跪讀,直到全本背出」的照片,恐怕也不完全是空穴來風喔:
 
chinese-07  
海外的中文讀經班,作法當然不可能像大陸某些私塾那麼極端,但這也並不表示它是解決海外華文教育的的萬靈藥。底下這段家長的分享,或可供有興趣者參考(文字直接節錄自上面的爆料網頁,中間跳過的句子,我就不另加刪節號了):
 
「我是美國讀經媽媽。我大女兒從4.5歲開始讀論語。她本是聽話的孩子,內向但是肯用功。我們跟著當地的學堂一起讀了一年半,論語至少一百遍。我們平時在家裏也是每天堅持一個小時指讀。我女兒很快可以通篇自己讀出來論語,可是很快就陷入困境。孩子越來越煩躁,不情願,我找些故事書給她們讀,看到了論語裏經常出現的字問她,她根本不認識。她對中文也是越來越反感。
 
正當我很困惑時,法國的網友告訴了我XXX養孩子的經驗(她很早以前發在網上的,後來刪了),我一看這哪里是XXX的老實大量啊?這和她跟我們宣傳的一點都不一樣啊?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她自己教孩子字卡,閱讀,蒙學,篆書,吟誦等等等等,可是我們在群裏討論詢問這些都會被批評,被訓斥,有的人還直接被踢出去。我還碰巧看到了很多北美純讀經宣導的堂主們其實私下裏也是在外偷偷學藝,可見她們也知道唯讀《論語》根本不夠。通過反思學習,我一點點開竅,同時我們也找到了更好的老師,調整了學習方法,漸漸的我們終於開始領略經典的美,以及學習的快樂了。」
 
現在讓我們再回去看楊嵋女士那篇「海外華文教育的解決之道」。文章的初稿寫於2010年,然後作者在2015年,根據實際的教學經驗做了增訂修改。在初稿中所述的操作法頗為簡潔乾脆:
 
「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在孩子4~7歲時,用兩到三年的時間,以誦讀並手指文本的方式,通過整篇文章的立體記憶和 一段時間的積累,實現快速大量識字,輕鬆開始中文閱讀...實踐表明,以中文經典誦讀為主、白話文閱讀為輔的教學方法,讓海外華裔兒童在兩三年甚至一兩年內即可突破識字關。如果孩子每天抽出一個小時來朗誦經典著作,一年之內即可學完大學、中庸、論語和老子。」
 
此法就是簡單要求孩子每天指讀一小時全不了解的古文,最多再輔以若干白話文閱讀。但是楊嵋女士在又累積了五年教學經驗之後,卻於修訂版中加入了許多「輔助手段」,包括「大量中文音頻資料和白話文書籍」;對於其中白話文閱讀的建議,更是大幅度上綱到「可以和讀經識字階段的學習同步開展,比如三、四歲就在讀經學習之餘開始讀繪本」,繼之以「海量閱讀」。除此之外還建議「適當輔以蒙學讀本和經典詩詞」,當然也少不了「學寫漢字」,最有趣的是連運用「字卡教學」來「加強識字效果」的方法都出現了!至於指讀經典,學習量已經降到每日至少半小時誦讀(三十至六十分),搭配「適量親子閱讀」啦。
 
不管「海外讀經派」如何努力強調「老實、大量讀經」的重要,明眼人應該可以從上文中讀取「白話文閱讀、聽讀訓練一定要做,基礎漢字教學(如字卡、寫字、韻文學習等)也要適當進行」的潛臺詞了。這也是我在此一「自主閱讀」系列中一再反覆強調的:海外的學前中文閱讀教育,必需採取「語境營造/語感培養」、「字卡/基礎識字教育」、「指讀/大量閱讀」三足鼎立的方法並行。我個人不推薦重度依賴誦讀深奧經典的啟蒙識字教育,因為絕大部份的小華僑,只靠這一招並無法學會中文閱讀;如果有真能學起來的,大抵都是那種文字天份高到「連只靠看看電視字幕,都能學得會讀中文書」的小子。想要東施效顰的人,後果可能是會很慘的。
 
讓我用自已的女兒安安做個例子:她從大約四歲半開始中文識字教育,起先以字卡教學及互動式故事為主,過去兩年來,則是字卡及指讀並行,漸漸過渡到自主閱讀。最近我為了製作她的第三套字卡,用台灣小學一到六年級的生字表,替她測試了識字量。我非常驚訝地發現:雖然她認得的字不算少了,但是「塵」這個字,她竟然念不出來!安安喜歡的橋樑書裏,有一本叫「吸塵器去釣魚」;因為故事的主角是「吸塵器」,所以「塵」這個字在書中,起碼出現過五六十次。那本大約三千字的童書,我指讀過一兩次給她聽,她自已則全本指讀過一次(我甚至在此文中貼過她朗讀的影音)、自行默讀過一兩次,內容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我從未用字卡或識字教材教過她「塵」這個字。也就是說,一個安安在文本裏「讀」過兩三百次的字,一旦脫離了「吸塵器」、「集塵袋」之類的詞語,必需單獨指認的時候,她根本念不出來!所以我對上文引用那位美國讀經媽媽所述:「女兒在指讀了至少一百遍論語,能夠通篇自己讀出來之後,看到了論語裏經常出現的字,根本瞠目不識」的體驗,我是完全深信不疑的。
 
所以最關鍵的問題來了:在海外學習中文的華裔子弟,什麼情況下可以讀經呢﹖以下是我個人的看法:
 
一、語文天份極高的「識字早慧兒」:這個題材我已經談過太多次,在此不再贅述,沒聽過此詞的讀者,可以自已去讀這篇格文。這種小孩反正不管爸媽怎麼教,只要開始學習的時間夠早,全都學得會中文閱讀;如果父母親想來個一石兩鳥,在教授中文時,也讓孩子背誦經典,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對這些超幸運的家長,我只想拜託他們,當小朋友輕易學會讀中文、背經書後,別在網上貼那種「在海外教小孩中文不難呀,俺家娃子也不是什麼天才(安媽OS:才怪),還不是學一學就會看書啦!大家快來效法吧」的閃光文,免得害到那種「一個字指讀了一百遍,還是他不認得我、我不認得他」的孩子啊。
 
二、小朋友個性專注沈靜,能接受反覆指讀的教學法,不需高壓強迫者:注意力有限、愛玩好動,是一般學齡前小孩的天性;但是也有若干小朋友,生來就有較佳的專注力,在父母師長用一些溫和的手段引導下,可以接受讀經教育。最常見的兩種作法是:父母先持續用聽讀的方式引導,再漸進式地過渡到部份指讀、逐字指讀;以及參加氣氛良好的讀經班,以同儕互動的模式來激發興趣。不過家長要注意的是:能接受讀經教育,並不表示小孩一定可以透過指讀經書,就輕易學會中文閱讀。對大部份的小孩來說,一字字分別認讀的基礎識字教育,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白話文閱讀更是萬不能少;在這種情形下,父母真的要好好估算時間夠不夠用。至於那些連引導都引導不來的小孩,家長就不要做無益的嘗試了吧;用高壓手段逼迫,只能成功讓小孩憎恨中文而已。
 
三、嚴重缺乏白話文閱讀材料,想用文言經書填補者:大量閱讀白話文書籍,是海外華文識字教育中極關鍵的一環。但是有些僑胞住在華人很少的偏遠之地,限於財力物力,難以蒐集足夠的中文童書供子弟指讀,只好用比較「耐讀」的文言材料補充。在這種情況下採取讀經法的家長,一定要小心量材施教,不可隨意放棄字卡等基礎教材,更不能因此就不再設法增補白話閱讀材料;讀經的作法也要隨小孩的天份及個性調整,不宜死板板地一成不變。例如說小孩如果難以接受內容古奧的「論語」、「大學」,不妨代以比較親民的三字經、淺近唐詩等韻語,未必非得宥於「教材要經典」的迷思不可。
 
最後我必需聲明一下:這個系列的主題,是海外中文教育的「自主閱讀」項目,因此上述對於讀經教育的討論,也僅集中於它在學前識字、中文閱讀方面的實際效應;對於「經書的文化價值」之類的偉大題目無法涉及。若是有些華僑子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中文基礎,想要透過讀經來陶冶性情、增加專注力、認識傳統文化、提高中文程度的話,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這種形式的文言文教育,就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