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近兩年來,我花了不少時間精力,撰寫「海外學中文之自主閱讀」系列文章。但是最近有若干留言,卻讓我領悟到對一些海外的華人家長來說,最迫切的問題並非孩子能否閱讀中文書,而是更加基本的「小孩不肯和爸媽講中文怎麼辦」。例如有個讀友就問我:「要如何能夠教導英語,指導作業,但是不會讓孩子變成一般ABC,漸漸就不開口說中文了呢?」
 
chinese   
 
要讓小華僑持續講中文,當然比想讓子弟擁有閱讀能力簡單,但是也並不像大多數人想的「在家裏堅持說中文不就行了」。在沒有語言大環境的情況下,小朋友的口語輸出能力,是和人為的「輸入量」成正比的。如果家長只和孩子溝通一些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題材,小孩的中文聽說程度,也就會受限於那個層面。這樣子的小ABC們,「漸漸就不開口說中文」的風險很大。在他們還是三五歲的小娃娃時,只要能表達吃飯、睡覺、尿尿之類的口語,已經足夠過日子了,所以小ABC們不會介意講中文,往往還說得標準又順溜,讓家長開心不已;但是當孩子年紀越大,思想模式越來越成熟、複雜,這些僅供吃喝拉撒睡的語言能力,就將開始不敷使用了。
 
孩子進入僑居地的學校後,當地語文能力會飛速成長;等他們發現自已可以很輕鬆地用英語(或其他本地語言)和別人溝通,可是若想用中文表達同樣的意思,卻必須使出吃奶的力氣,而且還往往詞不達意時,當然就逐漸不再情願講中文啦。大失所望的家長,可能會搬出什麼「身分認同問題」、「中文無用論」、「同儕壓力」之類的原因來自我安慰;但是其中最大的理由,其實也是最簡單的理由:孩子的中文程度不足以應付自己的需要。正是所謂:「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解決這個問題,最為釜底抽薪的辦法,就是一直讓小孩的中文保持適齡程度,不只是口語,也包括讀寫的能力。像咱們家的安老闆這種習慣每天拿中文書來看的孩子,家長根本不必擔心什麼願不願意講中文的問題,因為對她來說,講中文和英文一樣自在,並不用費心思索。不過在海外,要讓小朋友的中文維持與日俱進的程度,家長要耗費的時間和精力不小,並不是人人都做得到、或是有意願去做的。退而求其次的辦法,就是讓適齡的中文口語交流,成為孩子生活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訴諸人類最原始的「生存本能」了。 
 
因為學齡前的小朋友,自理生活的能力薄弱,而學習口語的慾望極強,所以要利用操控基本需求的辦法,讓小娃娃學說中文,是難度不高的任務;即使父母中的一方不懂中文,只要有一個人天天和孩子用中文溝通,一般都可以見到不錯的成效;就算是開始時堅持度較低的爸媽,在小子有聽懂中文的能力、卻不太肯講時,也是有方法補救的。
 
讀友東媽曾在留言中提到:「臉書社團偶爾會看到有媽媽在問:"自己工作很忙沒空帶中文,不想請家教或陪玩,週六想全家出遊不想去上中文學校,也無法接受線上課程(不想孩子太早看螢幕。他們好像也無法長期帶孩子回中文環境) ,請問有什麼方法能改善孩子聽得懂但不說中文的問題﹖" 」她問我對此有什麼意見,我說如果這位媽咪的孩子年紀還小,而且追求的只是要讓聽得懂中文的孩子開口説的話,那倒是有辦法的:把孩子帶回台灣或中國,放進那種朝八晚六的當地托兒所;當孩子發現他如果不講中文,連吃飯、睡覺、尿尿都會有困難的話,人類求生的本能就會大大發揮,把腦子裡所有儲存的字全都拿出來用,短則十天半月,長則一個暑假的時間(視小孩原本程度而定),情況即可大幅度改善,其效如神啊!我以前有個嫁給日本人的格友,兩個在日本土生土長的小孩都不肯講中文,她已經準備放棄了;我叫她試試看在暑假回台灣時,把小朋友丢進全天的托兒所,結果在大概一個月以後,倆孩子就滿口中文,擋都擋不住啦。不過這種作法要成功的前提,是當爸媽回到居留地以後,仍然要持續貫徹「不講中文,就不料理你基本生活需求」的政策,不然的話很快就又會打回原形了。 
 
「小華僑講中文」的真正挑戰,是在孩子進了學校以後開始的。以小ABC為例:孩子所有和老師、同學以及外頭所見人物的交流,全部使用英語;而學語言這檔子事是不進則退的,尤其是基礎尚不穩固時,退步得尤其迅速。在家長是小ABC惟一中文輸入管道的情形下,和小朋友用中文交談,絕不能滿足於僅僅溝通日常的衣食住行,而是要在所有層次上,都充分運用適當的口語,包括交流每天發生的大小事、功課上的問題( 英文課程除外)、時事和其他知性的討論、各種資訊的分享,如果能加上親子共讀、中文影視欣賞、和中國文化有關的故事等,效果還會更佳;在假期回到華人社會「浸泡」,也是人盡皆知的補強手段。在此階段必須注意的事情,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不必為了讓孩子理解,刻意採用淺近的口語,更沒有必要用「娃娃語」交談;反而應該適當提高遣詞用句的難度。小朋友們全是學習語言的天才,尤其是七八歲以下的孩子,簡直是像海綿吸水一樣,教什麼會什麼,不善加利用這段黃金時期,實在太過可惜。這點我在「聽讀訓練的實戰篇」一文中已經討論過,有興趣者可以自行參考,在此不贅述了。
 
第二點是這個年齡的小孩,如果環境語言是英文的話,講中文時很可能會蹦出「我作功課在學校」之類的西化句法,或是夾雜英文字句,甚至乾脆用英文回答問題。在這種時候,家長要很有耐心地教孩子中文的說法。盡可能當時就改正過來,絕對不要等到小子中文口語的程度落後了一大截,才想到要補救。因為凡事捨難就易,乃人之常情,如果在孩子說起中文來非常吃力,而且又知道「反正講英文爸媽也聽得懂」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會極為抗拒修正字辭的嘗試,甚至乾脆放棄溝通較難表達的題材,整體的口語能力也就難以提升了。
 
最後一點是小朋友學語文,都是依著「聽說讀寫」的順序推進,各個階段是相輔相成的。學說話可以提高聽力,學習閱讀對口語大有裨益,學寫字則有助於閱讀。如果小朋友除了在家說中文外,還能進一步學習讀寫,要保持一定水準的聽說能力會比較容易。雖說海外的週末中文學校,大半在教授小華僑自主閱讀這點上相當失敗,但卻也提供了學生們多年不輟的學習環境,對於口語能力的維持,仍是功不可沒的;尤其以朗讀和演說的訓練,最易見到成效。
 
有很多研究顯示:雙語學習對於孩子的智能發展、閱讀能力、學業成績皆有幫助。但是有些家長可能仍會擔心:在中文環境長大的小ABC,上學後的英語能力是否會不如同儕﹖抱著這種疑慮的父母們,可以在孩子尚小時,就送去當地的托兒所接觸英語,有能力的爸媽,要輔導小朋友的學校英文作業也無妨(但是我不建議刻意讓小孩的英文程度遠勝中文);只要肯用心維持其餘時段的全中文環境,我不覺得會對執行上述的計畫,造成太大的影響。會閱讀這篇文的海外家長,應該是以第一代華人移民居多,最熟悉、感覺最舒服的語言是自已的母語。如果能夠善加培養孩子的中文口語能力,即使在兒女長大後,全家仍然能輕鬆自如地用華語談心、交流,可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