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句話:「朗讀是語文教育的最古老、最普及、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訓練方式。」
 
傳統的華人語文教育,一向非常講究朗讀;直到今天,課文朗讀仍然在台灣和中國的語文課程中,佔了頗為重要的地位。一般海外的中文週末學校,也沿襲這個傳統,要求學生逐字朗讀課文,有些老師還會加上回家的錄音功課、鼓勵學生參加朗讀比賽等。這種型式的課文精讀,誠然對增強中文能力很有幫助,但有個問題就是課文的內容一般都很短(尤其是低年級階段),而小朋友的記憶力驚人,朗誦幾遍以後,很可能就把課文背起來了;再來這些學生們朗讀時,還有沒有在看書上的字,那就真是天曉得嘍。有些中文學校的老師會分享經驗說:在學生們能熟極而流地朗誦課文後,老師要求他們把文章倒過來念,小朋友馬上就結結巴巴,讀得一塌糊塗啦。
 
我覺得對於在海外學習中文的小華僑來說,如果師長追求的目標,是希望子弟能自主閱讀中文的話,那麼除了短小精湛的課文朗誦之外,各種課外閱讀材料(也就是小朋友之前沒念過的文本)的朗讀練習,也是相當必要的。
 
美國小學的基礎語言教育,最為注重的是大量泛讀。我女兒安安在美國念低年級時,主要的功課是閱讀學校的分級教材,以及從圖書館借回來的課外書。校方的評量測驗,沒有一堆是非、選擇、填充的題目,基本上就是讓學生朗讀文章給老師聽,老師會在計算時間、統計讀錯的字數、詢問文章大意、測試某些難字的意義之後,彙整出學生的閱讀級數、正確率以及流暢度(一分鐘能讀多少字數)。程度不夠的學生,老師一般會建議每天在家朗誦各種沒有讀過的書,藉以增進文字的辨識度和流暢度,直到合乎學校的標準為止。
 
類似的中文朗誦訓練,在海外的小華僑們剛開始閱讀低幼繪本時,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此時的小朋友由於識字量及語感兩皆不足,幾乎所有人都會有朗讀磕磕巴巴、時時在生字上卡住、斷句一塌糊塗之類的問題;故此我會建議所有繪本一律用朗誦的方法指讀,而且家長必須全程陪讀,耐心幫助孩子度過難關。父母可以把文本中的生字挑出來讓小孩預習,也能先把文章唸給小朋友聽,或是讓小朋友同步跟讀。如果孩子對注音或拼音很熟的話,可以用來做為輔助工具,但是使用此法的家長,必須確認小朋友有在看國字,而不是完全依賴注音(請參考「要不要學注音或拼音」一文)。這個階段對爸爸媽媽來說,是相當考驗毅力的高難度挑戰,絕對不可以心急浮躁,妄想要孩子一步登天;如果每天持續練習的話,小朋友朗讀的流暢度就會逐漸改善的。
 
有些家長當小朋友達到識字量略微過千、朗讀速度每分鐘約百字、可以開展淺易「橋樑書」(幾千字長短,半圖半文,分章節的童書)閱讀的關卡,或許就會開心地想:哇,孩子會念書啦(灑花放鞭炮)!我可以拿一堆書給小朋友默讀就好,速度比朗讀快不少,省時又省力呀!其實如果家長在此時不要太過追求省事,能夠每天花點工夫進行朗讀訓練的話,對於孩子的識字量、語感以及整體的語文能力提昇,都會有顯著成效的。至於朗讀的材料,可以是沒讀過的課文、沒看過的書、甚至詩詞、古文、韻語,只要不一再重複就行了。
 
reading aloud  
 
安安在剛開始念橋樑書的時候(大約是小一的暑假),可能是因為閱讀的份量忽然大幅度增加,也衍生出不少朗讀欠通的問題:誤讀、跳字、添字、卡住的齣頭層出不窮,尤其詭異的是她唸錯或跳掉的,常常是「一、了、的」之類簡單到不行的字,而且對標點符號視若無睹,每一句末尾都亳不停頓的念下去,然後隨興到處亂停,如果我把眼睛閉起來,簡直搞不清她在念什麼。後來我實在吃不消了,就趁著教安安唐詩的機會,讓她練習朗誦詩句和譯文(朗讀內容請參考「怎樣教小孩讀唐詩宋詞」一文)。我的要求超級簡單,只有三點:第一、所有的字全要讀對;第二、該停的地方要停;第三、不該停的地方不能停;她只要能正確地讀出一次,就算合格了。就只是這樣基本到不能再基本、每隔一兩天朗讀一百字左右的練習,短短幾個月讀下來,之前念書時一堆狗皮倒灶的問題,就幾乎全數消失啦。底下是安安朗讀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的影音,雖然她念起來平鋪直敘,說不上什麼抑揚頓挫,但是至少有達到基本要求了:   
 

 

大部份從事海外中文教學的師長,都十分重視「識字量」的「業績」,殊不知「朗讀流暢度」的重要性亦不遑多讓。小朋友認識字是一回事,對這些字的熟識程度,有沒有自動化到能夠不假思索地念出、語感是否充足到能流暢地解讀整句話,才是自主閱讀最重要的關鍵。對於有志於教導子弟自主閱讀中文的海外家長,我會建議仿傚美國小學的制度,持續用朗讀的方法,時時評估、逐步增進孩子的閱讀流暢度;因為小朋友一定要能暢順地讀中文書,才能有餘裕充份理解情節、產生興趣,進而主動閱讀更多內容,不斷地良性循環下去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