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國家的小學教育體系中,「分級閲讀」可以說是最重要的語文教育方式。專家們採用科學性、系統性的分析法,依孩子們在各年齡層的智力及理解力,開發出詞彙數量、句型結構、拼讀難度、內容深度逐漸拾級而上的語文教材,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會閲讀。美國公立學校的幼稚園至低年級生,在他們「學習閲讀」(Learn to read)的階段,主要教材就是全套的分級讀物,搭配每天十五至二十分鐘的課外閱讀;至於什麽字卡、文法、寫作,在此時都只是陪襯而已。
 

分級閲讀的概念,在華人教育界並不盛行。除了一些熱心於孩子早期英語啟蒙的父母外,很多住在台灣或中國的人,可能並不知道有「分級讀物」這種教材的存在。不過對於想教授子弟中文閱讀的旅美華人家長來說,在頭痛於適齡讀物的選擇之餘,難免會想到孩子從學校拿回來的分級讀閲教材,嘀咕說:「如果中文也有這玩藝兒就好了!」事實上,的確有人在開發中文分級讀物,而且還不止一種,在網上隨便搜搜就好多套;但是這些語文教育專家悉心編輯的教材,並没有那一套能推廣到略微普及的程度,整體知名度偏低。這又是爲什麼呢?

reading-01  

我覺得這可能因為是中英兩語有著根本性的差異。英文是「表音文字」,以英文作為母語的學生,只要能夠透過「音素認知」和「自然拼音法」的訓練,把已經理解的英文字念誦出來,就可以達到閱讀的目的,所以使用著重「語音辨識」和「流暢性訓練」的分級閱讀方式,效果會很顯著。中文則是「表意文字」,就像我以前曾經多次強調的,學中文不太能僅靠指讀,而是需要進行「字音、字義對應」的識字訓練。一般的中文基礎教材,都會有涵蓋生字及生詞的閱讀材料,難度由淺至深,其實也算是一種分級閱讀了。成套的分級閱讀材料,因為必須要顧到教育性、科學性,內容多少會比妙趣橫生的繪本沈悶點,插圖的精美度及想像力也可能有所不及。 如果小朋友在學習已嫌枯燥的中文識字教材之外,再添上分級閱讀材料, 似乎有些畫蛇添足,難以增加學習的趣味,還不如直接搭配各種童書來得有效。  

但這並不是說分級閱讀的方法不足以借鏡 。在美國,分級閱讀以及課外閱讀,是相輔相成的語文教學法,老師在課堂上教授分級閱讀之餘,也會在家庭作業中要求大量的課外閱讀,透過實境演練來鞏固小朋友的閱讀能力 。海外教導小華僑學中文的家長們,在進行與識字教育並行的課外閱讀時,也不妨採用分級的概念,一步步增加材料的長度及難度。當然了,在没有現成教材、中文書來源有限的情況下,要自行設計一套由淺入深的閲讀計畫,並非很容易的事情。最簡單的方法,是依字數及插圖量分類。雖然手法有點粗糙,但是較為實用。

我個人覺得大致可以採行的分級法如下:

一、低幼繪本:整頁或跨頁的插圖,搭配零至三、四行文字,全書字數在300以下。
二、一般繪本:整頁或大半插圖,加上小段文字,全書字數在300-1000之間。
三、初級橋樑書:文圖比例約一比一,60至80頁,全書字數在1000-5000之間。
四、中級橋樑書:文圖比例約二比一,80至200頁,全書字數在5000-20000之間。
五、高級橋樑書:文字為主,插圖為輔,全書字數在20000-30000之間。
六、少年章節書:接近純文字書,無圖或插圖僅為點綴,全書字數在30000以上。
 
當小朋友們能輕鬆閱讀某一級的書之後,再開展到下個階段,這樣孩子的壓力就不會太大。如果書本蒐羅不易的話,不妨借助於一些優質套書,或是知名作者的系列。在台灣出版的繁體童書中,信誼出版社的套書「我的語文小書包」、「我的故事小書包」,企鵝出版社的系列「亮亮的成長」、「斑斑的生活故事」, 都是很風行的低幼繪本。另外有一套格林文化出的「大吉象和小豬寶」,雖然頁數較多,但是用字相當簡單,我女兒安安小時候很喜歡。至於繪本作者,我以前在「台灣原創經典繪本」一文中,曾經介紹過陳致元、曹俊彥、李瑾倫、林小杯等名家,其他知名台灣繪本作家有賴馬、童嘉、幾米等人。日本的島田由佳、五味太郎、林明子、近藤薰美子的中譯作品,也都很有水準。(安媽OS:這些作品純屬個人偏好,各國優秀繪本浩如烟海,不可能盡錄,掛一漏萬尚請見諒。)至於橋樑書部份,就另外有不少講究;限於篇幅,我以後再專文討論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