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有個朋友念大學的兒子說他有志習醫,想問問我以前申請進入美國醫科的經驗。我告訴他那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了;這些年來的醫學教育系統、考試制度以至整體的大環境,都有相當程度的改變;而且他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ABC,和我這種中學才來美的小留學生,要克服的問題可能有所不同。不過申請學校這件事,有些大原則仍是不變的;可以稍微談談我自已、以及朋友子女的申請過程,讓他作個參考。 

首先我希望他能確定自已的意願,是真正為了有理想、有興趣才申請醫科,而不是因為覺得行醫可以輕易獲致高名厚利,由此選擇這個行業。近年來由於醫療費用大幅高漲,政府機關、保險公司都竭力裁減醫療給付。雖然美國的情形沒有台灣的全民健保制那麼明顯,但是醫師的收入今非昔比,是不爭的事實。而醫學院的學費則反其道而行,節節高升。美國的醫科生四年辛苦念下來,背負數十萬美元的學生貸款稀鬆平常;再下來是三至八年忙到不像人樣、只有微薄薪資的住院醫師生涯;也就是說從進醫學院起,有十年左右時間、心神、體力及金錢都極度耗損的嚴酷考驗;只是單純為了「投資報酬率」來念醫的朋友們,可能會驚覺這筆生意半點都不好做。至於那些夢想「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的年輕人們,更千萬不要進入這個行業,否則您只會發現自已多少年來「沒有一天自然醒,做事做到手抽筋」而已喔。(註一)
 
美國的醫學院絕大半都只有四年制的學士後醫學系,不過也有少數是高中畢業生可以直接進入的六至七年醫科。申請者大學所念科系並無限制,即使是念工程、文學、藝術的學生,只要修完指定的醫預科課程學分,都可以提出申請。絕大半醫學院是透過「美國醫學院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dical Colleges)統一招生(註二),申請程序可以參考該協會的網頁。很多學校會要求申請者具有美國公民身份或永久居留權,有些州立醫學院則不招收外州學生。一般來說,外籍學生要進入美國醫科頗為困難,如果學位完全不是在美國念的,更是跡近不可能的任務。若是一直住在外國的學生有志來美行醫,我會建議在本土完成醫科學業後,直接申請來美國接受住院醫師訓練,是比較實際可行的辦法。   
 
醫學院的入學考試(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簡稱MCAT)成績,也是必要的申請條件。考題分為英文、生物、理化三部份,每科滿分為15分,總共45分;其中英文考試的難度相當高,對母語非英文的學生來說,是不小的挑戰。坊間有各種MCAT的補習班,參與補習及自修應考的考生比例大約是各半,自修生可從主辦單位購買教材及取得免費模擬試題。(我是自修生,因此沒有補習經驗談可以提供。)大學平均成績如果在3.6分以上,MCAT平均分數在11以上,申請起學校來,可以有一定的競爭力;如果想進一流醫學院的話,水準可能要更高。這個網頁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醫學院排名榜,包括各學校的「高貴」學費;而這個網站則列有美國各醫學院錄取者平均成績,可供有志者參考。
 
大學就讀所謂的「名校」,對申請醫學院有沒有幫助﹖答案是「看情形」。如果能在一流名校中名列前茅表現傑出,當然有用。但是有些學生(尤其是亞裔學生)資質其實並非上等,在中學裏靠著家長拼命催逼、補習班或家教老師努力加持,勉強擠進了名校之門;進去後才發現校內臥虎藏龍,自已用盡吃奶的力氣,仍然表現平平。這樣子的話,就遠不如在比較沒那麼偉大的學校取得好成績來得實惠了。我有個醫師朋友的女兒,高中成績非常出色,卻選擇進入名聲不錯、但非頂尖名校的南加大(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四年後她以極優秀的大學成績,順利申請到全美國最難進的醫學院之一:洛杉磯加大醫學院(UCLA)。她老爸很得意地對我說:「當初她一些同學進什麼哈佛耶魯的,我就有些不以為然;結果他們申請ULCA,全都進不去!念那些名校哪有比較好哇...」
 
有亮眼的大學及MCAT成績,只是成功的第一步而已。美國醫學院的錄取率普遍偏低,看看這個網站,就可以發現大半學校的錄取率,都在個位數打轉(註三)。而多數申請者的學術成績,都有一定的水準。想要在大批考生中脫穎而出,教授的推薦信、自傳、課外活動、面試表現,就成了決勝的關鍵。各大學都有所謂的「升學、就業輔導中心」(Career Center),可以幫學生審讀、修改自傳;有些還肯幫學生閱讀教授的推薦信,確認你信任的老師沒在背後捅你一刀(註四)。有些認真的家長或考生,甚至聘僱職業性的醫科申請輔導員,從申請表填寫、自傳潤飾、面試預演,一步步從頭幫到尾呢。(我可沒有請過,別問我去那裏聘請喔。)
 
說到醫預科生的課外活動,最普通的就是在醫院或診所擔任志工、打工;或是跟隨學校教授從事科學研究。但是在大家的資歷都多少類似的情況下,如果能夠在某方面有特殊的表現,當然也可以增加錄取機會。上面提到那位考入UCLA的女學生,上了醫學院後,和面試她的老師漸漸熟稔了,有一天就問他說:「申請人那麼多,請問您們為什麼選我﹖」教授不假思索地說:「申請人雖多,可沒有人通曉五國語言啊!」她本來在家就說中文,因為對語言很有興趣,陸續又學了西班牙文、日文、韓文;南加州的族裔繁多,女學生擔任巡迴義診志工時,是萬能的翻譯人才,自然能讓同行的教授、醫師等留下深刻印象,在推薦信中大力鼓吹。其他如科學研究能發表有水準的論文、在某項才藝表現特別出色、活躍於學生領導階層等,也都有加分的效果。
 
對通過初審、進入面試階段的申請者來說,面試就是「一戰定江山」的終極關卡了,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我在申請醫學院時,雖然得到了不少面試機會,但是年少無知的我,沒有理解面試的重要性,幾乎全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前往。不僅造型笨拙、沒有準醫師的威儀氣勢,講英文又不可避免地有台灣口音、有時連應答都不夠得體,結果就是大半都敗下陣來;最慘的一場面試,那位華籍教授(他自己說英文也有口音!)沒幾分鐘就當面鑼、對面鼓的和我說:「妳看起來不像醫生,我覺得妳不適合醫學院!」好吧,我承認即使在當了十多年醫生後的今天,仍然常常有人對我說「妳看來不像醫生」,可是大家都是華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哪﹖(註五)
 
對有志申請醫學院的同學們,我建議大家千萬不可蹈我覆轍,一定要認真備戰面試這關:從各方面收集面試常見的問題,演練最適切的對答(註六);盡可能找專人做模擬性的面試,有些學校或私人輔導機構提供這種服務,亦可請教授、醫師、醫院主管級的親友幫忙。到某校面試前,設法得知一些和該校面試內容有關的情報;例如我就聽說UCLA除了傳統的一對一面試外,近年來更增添了「情境角色扮演」,就是讓演員演出一些生活中不易應付的緊急狀況,看應考者如何進行危機處理。如果能事先獲得若干資訊,就算無法作全面涵蓋的預演,也能有較好的心理準備啊。
 
總之,習醫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程,進入醫學院只是眾多挑戰的頭一關,很多美國的醫預科學生,在進入大學的第一天、甚或更早的中學時代,就已經開始準備了。近年來美國(尤其是加州)的亞裔移民大增。這些亞裔家庭一向注重學業,華人、印度人、韓國人等族裔又多所偏愛醫科;不管這些學生成績有多優,醫學院也不可能專收亞裔申請者,勢必設有一定的限額,使得本來就門檻頗高的競爭日趨激烈。在準備投注大量時間及心力之際,年輕學子們最好能認真評估本身的資質、性向、興趣、韌力,進而作出對自已最合適的抉擇,而不是傻傻地讓家長或社會的價值觀牽著鼻子走。也祝朋友的兒子及其他立志學醫的讀友們,都能夠憑著持之以恆的努力,達到自已理想中的目標!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註一:這首有關理想工作的順口溜,流傳的版本前幾句是:「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每天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
 
註二:德州的公立醫學院皆不透過美國醫學院協會招生,必須另行申請。
 
註三:錄取率高達百分之四十一的密西西比州立醫學院,只招收本州學生。
 
註四:美國學生一般無法讀到教授的推薦信內容。為求公信,有時推薦函透過Career Center 送出,在此情形下,輔導中心的職員有機會閱讀推薦函。
 
註五:「看來不像醫生」也有它的好處,我先生就坦承因為相親時看我沒有醫師的高漲氣焰,才敢展開追求,嘻嘻。
 
註六:網上就有不少資訊,可以試用“Medical school mock interview”的關鍵字搜尋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