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應該都看過美國學者蔡美兒(Amy Chua)的暢銷書「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吧!這是一本爭議性很大的書,不少讀者無法認同作者對小孩的嚴厲教養法。 不過在我拜讀過這本書以後,最無法苟同的倒並非虎媽式的育兒法,而是作者在文中不時流露的「文化勢利觀」。

 

tiger mom   

虎媽嚴格限制小孩可以參加的課內及課外活動:在樂器中只能學習鋼琴或小提琴,吉他不行,打鼓尤其忌諱,因為「可能染上吸毒的惡習」。她希望女兒們有「自己醉心的業餘愛好和著迷的活動,但不是任何小興趣(比如手工勞動這種努力方向不明確的活動)」;學校的話劇、音樂劇都是浪費時間,連體育課也是 -- 不過如果能把她覺得「高尚」的運動(例如網球)練到國手級的程度,又另當別論了。

 

簡而言之,虎媽崇尚的才藝及活動必須高貴、精緻,而且入門就有極大難度;再說白一點,就是不能平民化、草根化,還要有相當「燒錢」的成份在內。對虎媽來說,小提琴象徵「卓越、精進、深度」,還有「對階級、規範和專業的尊重」。但是在我看來,不管蔡女士如何美化她這種偏好,宣稱想要女兒從事「更有意義、更難掌握、更能發展高深的藝術造詣、提高自身潛能的愛好」,骨子裏其實是一種充滿優越感的勢利心理:本人替孩子們選的活動,都必需花費很多金錢、很多時間、父母親很大程度的投入,是上流社會或者至少小資產階級才能舞弄的玩藝。貧窮的孩子、沒有社會資源的孩子、沒有肯花錢花心血父母的孩子都要靠邊站。而且這些都是單打獨鬥的玩藝,什麼小土蛋都別想借團體活動(如話劇)的名目來參一腳!我要維持「對階級的尊重」呀。

 

所以虎媽心目中的文化是階級分明的。學音樂的人,當然要學巴哈莫扎特,什麼爵士、鄉村、搖滾,都是嬉皮士的玩藝而已。虎媽在文中提到印尼的「加麥蘭」音樂,這種曾讓印象派大作曲家德布西驚艷已極的傳統民族音樂,在她眼中一文不值。虎媽自嘲說:可能那是因為她「對困難與成就的內在關係近乎盲目的崇拜」,其實並不完全是如此,而是在她心目中,什麼印尼文化,原本就是低三下四的。再舉個例子好了,如果她女兒想學攀山,成為喜馬拉雅登山隊的一員;雖然說專家級的攀岩,是全世界最困難的運動之一,絕對需要大量的練習、規範,也絕對可以提高自身潛能,但是我覺得虎媽很可能會反對:因為喜馬拉雅山的攀登者,除了一流登山家以外,就是尼泊爾的高山土著雪巴人了。而某種連半文盲級的山地朋友都可以精擅的運動,恐怕無法得到虎媽的認同吧。(而且又沒有錦標可拿。辛辛苦苦爬上一座山再下來是要幹啥﹖沒三小路用啊。)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蔡美兒在書中說:「快樂難得占去我的思維,中國父母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快樂上。」

 

不好意思,蔡女士,請別代表所有中國父母發言。相信有很多中國父母,除了希望小孩子上進、自律、能學有所用之外,也很注意營造自已和子女的快樂時光。而且我個人希望在這些快樂裏,有相當的部份,來自虎媽眼中浪費時間的「小興趣」:門檻極低、人人可學,而且所費無幾,無甚高貴之處可言;但是可以終身相伴、受用一世。

 

在知性活動方面,我會鼓勵女兒廣泛閱讀很多虎媽會嫌沒營養的課外書,武俠、推理、歷史、科幻、甚至出色的繪本、漫畫,來者不拒。在音樂方面,她未必一定要學會鋼琴、小提琴,但是我希望她能享受人類最原始的音樂活動:唱歌,如果有興趣玩合唱團、唱音樂劇也很好。在體育方面,我不會強迫她學網球、高爾夫;她喜歡最單純的跑跑跳跳,也許可以加入田徑隊,只要認真練習,跑不贏黑人也不要緊。她生性喜愛DIY的手作,我樂觀其成,多多益善:什麼烹飪、木工、縫紉、捏陶、園藝,愛學就學。我當然知道這類「鄙事」不會幫她考進名校、打入上流社會之類,不過沒有關係。各種各樣的團體活動也是很好的,沒必要在經父母「過濾」的高尚小天地裏獨善其身;若能有機會多見識一些中下層社會的艱困生活,更是有意義的事。

 

雖然我佩服虎媽的毅力與堅執,但是懶媽如我,就算再轉世一次也做不到,所以我會把目標放低點:希望女兒以後成為快樂、正向、寬厚,對自已負責、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樣子我就所願滿足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安媽 的頭像
    安媽

    好山好水慢慢走

    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