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想讓子弟學習中文的華僑家長來說,在海外沒有語言環境、沒有官方中文教育系統的情況下,剛開始時常會有不知如何著手之感。大部份人採取的方法,是在家裏和孩子講中文,到了學齡,就送進當地的週末中文學校;但是這樣做的家長,幾年下來後,會有不少人對成果並不滿意。究其根本,原因很可能在於父母們的「投資額度」以及「期望值」不成比例的緣故。華僑家長在計畫子女的中文教育時,如果能先定出自身的「期望值」,再依此估算必須投入的時間、精力及金錢,未來應該就不至於有挫折感了。
若想制定中文學習的期望值,有一套不錯的標準,是中國大陸政府定期舉辦的「漢語水平考試」(簡稱HSK)。它是一項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化考試,主要針對漢語並非第一語言的考生設計,類似英文的「托福」或「雅思」。HSK考試共分六級,底下的內容分析表(括號中的數字是我自已加的,見下文),取自「維基百科」:
HSK的詞彙,是有一張標準列表的。例如一級詞彙為「哪兒、一點兒」;二級為「說話、一下」;三級為「歡迎、回答」;四級為「地點、旅行」;五級為「熬夜、恭喜」;六級為「鄙視、襯托」之類。維基百科所列的「字彙數」,則是從詞彙表中使用的不重複字統計而來。但是很多學中文的小華僑,並不會像某些有特定需求的洋人一樣,只專攻HSK的詞彙表;所以這些學生如果參加HSK測試的話,實際上所必需擁有的識字量,應該會比表上所列的字彙數高出一截。我看過HSK四至六級的考題(例題附在文末),並且在上表的「字彙數」一欄中,用括號列出了我覺得「沒有特別準備HSK的考生,若想輕鬆通過考試的話,可能必需具備的識字量」(此為個人意見,無科學根據),供大家參考。
台灣教育部所公布之「我國失學民眾脫盲識字標準」是1680字,中國大陸的「農村民眾脫盲識字標準」是1500字(城鎮居民則為2000字)。所以HSK一到三級水準的學生,基本上是處於「可以進行日常生活水平的口語溝通,最多認識幾百個字,在閱讀方面等同文盲」的初級階段。對子弟的中文程度「期望值」僅有這麼高的家長;可以就只在家裏和孩子講中文、自已隨意教些漢字,或是讓他們去週末中文學校「打打醬油」,不必太刻意輔導功課。小朋友這樣子學了一陣後,可能會厭學,那也無需勉強,繼續在家裏說中文就好了。反正認識六七十個字的文盲,和認識六七百個字的文盲,在實際生活上所能發揮的效應,是相差無幾的。
HSK四到五級水準的學生,則是處於「中文口語流利,在閱讀方面堪堪脫盲,也許可以看漫畫或橋樑書(四級)以至於一般少兒書籍、甚或淺近書報雜誌(五級)」的中級階段。想讓土生土長的華僑子弟,中文達到這種程度的家長,就必須多下點功夫了。依我個人的看法,對於文字天份不是極高的孩子來說,需要投入的學習時間,可能介於1000-2000小時之間(大約等同於華人社會學童,在低年級以至部份中年級的學時,請參考「韻語識字法」一文中的說明),也就是說每天二三十分鐘至一小時、持續多年的中文學習,是不可少的。大致來說,海外週末中文學校的「畢業生」,通過HSK四級考試應該不難,但若要考過五級的話,可能就必需是其中程度優秀的學生、或是學校有針對HSK試題作過大量輔導的了。這些小華僑「畢業生」都在中文學校念了八至十年書,而且除了每週兩三小時的教室課程外,很多用功者也會花不少時間在家庭作業上。如果說每天的中文功課平均花費20~30分鐘,加上課堂時間,算它一週5~6小時;中文學校每年開課三十餘週,加點暑假作業,一年150~200小時的學習時間,十年八年下來1200~2000小時,才可以爬到這樣的中級階段。而且其中只有四級程度的學生(大概是那些作業時間花得較少、沒累積太多學時者),恐怕仍然無法順利閱讀一般的少兒書籍喔。
如果家長希望土生土長的華僑子弟能有HSK六級以上的水準,亦即口語溝通無礙、識字量在2700以上、能流暢閱讀中文書報、會手寫幾百字短文的話,那就很難只依靠海外現有的華文教育系統了(馬來西亞的完備僑校系統除外)。不管是在傳統的週末中文學校、新興的課後中文學校、雙語浸潤式學校、網路學校之內,學生能通過HSK六級考試(或是學習到類似水平)者都是例外,而非常態。真正有心的家長,必須在孩子年齡較小時,就積極完成上段所述的一兩千小時的學習,把孩子推進可以自主閱讀、基本上脫盲的中級階段;然後再投入大量的熱情及精力,幫助子弟進入更上一層樓的高級階段。這其間難免要占用不少小孩的課外才藝、休閑娛樂甚至學習當地語言的時間。而且孩子的程度越高,四周所能應用的現成資源就越少;年紀越大,持續學習中文的意願也可能越薄弱。可以說是困難重重,是大部份家長所不能為、或不願為之的。
有不少望子成龍的華僑家長,在被問起對土生小娃的「中文期望值」時,會滿懷希望地說:「只要有中國或台灣小學畢業的程度就好」。但是真的很抱歉,這些家長們絕大半不知道自已在說什麼!不管大家怎麼批評現在的華人小學生中文程度低落,中國和台灣的基礎國語教育,和世界上任何一個系統比起來,仍然是非常紮實的。即使是成績平平的小學畢業生,中文程度也該足以輕易應付HSK六級考試,還大有餘裕呢。
根據台灣師範大學在2008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台灣小學生的平均識字量大約如下(括號中為95%信賴區間識字量,亦即95%的學生識字數範圍): 小一:713(371~1053);小二:1248(971~1527);小三:2108(1410~2806);小四:2660(1779~3543);小五:3142(2425~3859);小六:3340(2531~4149)。大家如果對照一下上面的表格,就知道台灣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一般都有輕鬆通過HSK考試四至五級的功力。國小畢業生的平均識字量,則勝過海外標準化漢語測試的最高級要求;至於這些學生的詞彙和語感,在從出世起就浸泡在全中文環境的條件下,更是海外學習者所遠遠不及的了。
最後要提的一個重點是:即使有非常努力的小華僑,把中文的說、聽、讀各方面,都學到了HSK六級的水準,但是在「寫」這一點上,仍然無論如何趕不上華人社會的小學畢業生。HSK的六級考試,雖然也有寫作部份,但只是要求考生在閱讀一篇千字的短文後,憑記憶用四百字左右複述故事情節(必須手寫),難度不是很高。台灣和中國的小六學生,不只是認得兩千五百個方塊字而已,還能把每個字一絲不苟地默寫出來;因為他們要應付升學考試,字寫不對得不到分數呀!這點不只是對小華僑們來說難如登天,恐怕連大部份的成年華人(包括我自已在內)也做不太到吧﹖我女兒安安回台灣的公立小學「遊學」時,只是小二而已,每天回家就必需寫一小時多的方塊字作業;這還不包括在學校以及其他補教機構所寫的呢。天下所有的事情都是「要怎麼收穫,就怎麼栽」的;台灣小學生這些日積月累的基本功,慢慢堆砌而成的中文程度,並不是海外父母把小孩往週末中文學校一送,或是來個什麼「同步學習小學國語課本」的招數,就可以輕鬆取代的喔!
附錄:
HSK四級的例題:
66.刷牙的時候,水太冷或者太熱,都會給牙的健康帶來不好的影響。研究發現,用 35 度的溫水刷牙才是最合適的。
★ 刷牙時,我們應該: A 使用溫水 B 常換牙刷 C 早晚各一次 D 至少刷 5 分鐘
HSK五級的例題:
63.“老舍茶館”分為三層,一共有 2600 多平方米。每一層都很大,環境也很優美。來到這裏,人們可以喝到各種名茶,吃到各種北京傳統風味小吃,同時,還可以欣賞到精彩的演出,主要包括京劇、相聲等這些中國有名的傳統藝術。
A 人們很少在這兒看表演
B “老舍茶館”是免費的
C 客人可以在這兒嘗到小吃
D “老舍茶館”的面積不大
HSK六級的例題(從ABCD四組詞語內,選出最適合循序填入句中空格的一組):
68.天津剪紙可謂歷史悠久,____於清朝光緒末年,後在不斷汲取和____中國傳統剪紙工藝的基礎上發展到今天。天津剪紙的藝術風格、製作方法____有獨到之處。它____了年畫、瓷器、木雕等圖案的設計,注意外形刻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A 興建 發揮 都 借助
B 成立 發掘 就 反映
C 起源 發行 還 吸收
D 興起 發揚 均 借鑒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