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海外中文教育的「聖杯」(Holy Grail), 絕對是「自主閱讀」四個字。我們學一種語言,無非就是要能夠熟練地用它溝通。不管一個學生背過多少生字、念過多少課文、字寫得再漂亮、能造詞、造句、做小文章... 如果他拿起一本中文小說或一張報紙,念來念去不知所云的話,坦白說,我覺得全都沒有用,文盲還是文盲啊! 
 
此所以我教家裏那隻小ABC學中文,除了少量的每日寫字練習外,完全不要求她背書或作習題;所有的力氣全放在「掃盲」上面,也就是訓練她隨便拿起一本書,能看得懂裏面的內容。但是設立目標容易,怎麼從起點移動到那個目標,可就難乎矣哉了...
 
眾所週知的,中文不是拼音文字,無法像英文般學學發音規則,就一字一句地念下去。想要閱讀的話,非得先累積一定的識字量不可。在華文國度中,這個任務有學校代勞,不必家長操心;在海外的華人爸媽,只能自力救濟了。
 
中文字雖然有好幾萬之多,但是普通書籍使有的「高頻字」(High Frequency Words)卻連總數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根據學者們所作「文章覆蓋率」的研究,對一般的報章雜誌來說,1,000個最常用字,就可以達到大約90%的覆蓋率;1,500字的的覆蓋率接近95%;2,700字的覆蓋率則高達99%。根據此原則,一些基本識字量的的官方要求如下:
 
台灣教育部所公布之「我國失學民眾脫盲識字標準」是1680字,中國大陸的「農村民眾脫盲識字標準」是1500字(城鎮居民則為2000字)。台灣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要求國小一至三年級學生,能認讀1000-1200字;而依中國大陸的「小學課程標準」,其中對低年級的要求是「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安媽OS:台灣一至三年級國語課本的生字量,大約是1100-1200字,和大陸差很多耶!不過根據台灣師範大學在2008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台灣小二學生平均識字量大約1250字,小三生大約2100字,遠遠超過課本中出現的累計生字量。)
 
所以一些想教海外小小華僑讀中文的家長,覺得反正四五歲小娃記憶力驚人,可以像照相機一樣把漢字影像攝入腦海,何不趁著娃娃上小學前,每天教個三五字,既不必會寫,也不用精通字義,看了認得就好,不會很難吧﹖然後乘以三百六十五,一年下來小子可認識1200-1800字,拿起一本書來能念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不就「脫盲」了嗎﹖就算效率差些,一天平均只能認兩個字,兩年也儘夠了。再來就讓小娃海量閱讀,隨文識字,良性循環,認識的字自然越滾越多...
 
計畫聽起來很美,實際上也有不少家長(或是中文學校的學前識字班、讀經班)做過類似的嘗試。而試過的人,大半都會發現一個冷酷的事實,那就是:開頭的三五百字,是不難灌進小子的腦裏的,可是再來就...再來就... 
 
再來就當父母們正在為了家裏的娃認識頭幾百個中文字進步神速,信心爆棚、沾沾自喜時,常常就會發現自已走進了中文啟蒙教育的第一個瓶頸:一些大小、天地、山水、花木之類的簡單具象字漸漸學完了,年紀幼小的娃兒對「宣、爾、羅、維」等抽象的高頻字難以理解,越學越慢;而且全憑強記的圖像記憶體終究有限,小孩會開始遺忘以前教過的字;更慘的是中文裏有大量近形字,腦子裏亂糟糟塞得多了,就會開始混淆:什麼「莫、模、摸、漠」全部混在一起,「莫」名其妙、「模」稜兩可、「摸」不著頭腦,於是「漠」然不想再學... 
 
有些人可能會說,既然小娃認識了幾百個字,那就開始自主閱讀嘛!邊讀邊學不是很好嗎﹖對這種樂天派人士,我的回答是:你倒試試看!
 
曾經有個熱心早期識字教育的家長,在網上貼過識字量和閱讀難易度的範文。他舉了以下這個童話故事裏的段落為例:「小錫兵與眾不同,他雖然少了一條腿,但志氣可不比別人少。他對舞蹈家的愛情堅定不渝,不因世俗的偏見而改變,如此的勇氣與決心使得他在流浪的過程中無畏無懼,到最後終於回到原點,和舞蹈家一起消失在火爐中。」
 
在識字量為417的時候,這段文字讀起來是像這樣的:「小■■■■不同,他■■少了一■■,■■■可不比■人少。他■■■家的■情■定不■,不因■■的■見而■■,如此的■■■■心使得他在■■的過■中■■■■,到■後■■回到■■,和■■家一起■■在火■中。」
 
識字量為821時:「小■兵與■不同,他雖然少了一條■,但■氣可不比別人少。他對舞■家的愛情■定不■,不因世俗的■見而改■,如此的■氣與■心使得他在流■的過程中無■無■,到最後終於回到原點,和舞■家一起消失在火■中。」
 
識字量為1267時:「小■兵與眾不同,他雖然少了一條腿,但志氣可不比別人少。他對舞蹈家的愛情堅定不■,不因世俗的偏見而改變,如此的勇氣與決心使得他在流浪的過程中無■無懼,到最後終於回到原點,和舞蹈家一起消失在火爐中。」
 
請問有多少小朋友,會有耐心「爬」這樣的文字:「小、不、同、他少了、一、可不比人少。他家的、情、定、不不、因、的、見、而,如此的心、使得他在、的、過、中,到、後、回到、和、家、一起、在火中」﹖-- 其實是有的,但是非常稀少:這些就是我在「談識字早慧」一文中提到的那些「閱讀早慧兒」。這種小孩對文字感覺非常敏銳,而且天性酷愛「爬字」,即使是不知所云的書報,也能耐著性子不斷地亂猜亂看,囫圇吞棗地看多了也就懂啦。如果您家有這樣一個小孩,那您根本不用讀這些海外中文教育的資料,只要燒香感謝列祖列宗恩賜我兒強大基因,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您的孩子,像我家的小姐一樣,是那絕大半文字資質一般的小朋友,那問題就比較大條了。有人可能又會說了:那麼找簡單些的書給小孩看嘛!不然就繼續盡力教小孩識字,等認識了千兒八百的,再來看故事書好了。這樣子的閱讀能力培養法,用在有語言環境的華人社會小孩身上,是沒問題的;但是對缺乏中文語境的海外小朋友來說,「認識字」未必等同於「能閱讀」。中文的口語和書面語之間存有相當落差,想要理解書上文字的內容,除了能夠認出字來的「必要條件」之外,還要有從語言環境中不斷吸收的「詞彙」和「語感」這個「充份條件」。此所以有些海外的華人家長,辛辛苦苦地在小孩腦子裏塞進幾百個中文字以後,拿本書給小朋友念,卻駭然發現自已養了一隻「漢字解碼器」 -- 小朋友像支點讀筆一樣,磕磕巴巴地把一段書念完,卻不知道自已在念什麼!這就是語感不夠的結果了。(安媽OS:老實說,我也有走過那個「解碼器階段」啊!)
 
那麼「語感」到底是什麼東西﹖要如何建立基礎識字量、如何培養語感呢﹖這些都是頗大的題目,我自已也仍然在探索之中,以後會陸續分享心得喔!
 
下圖:安安自已從頭朗讀到尾的第一本中文書:曹俊彥的繪本「別學我」,內容相當低幼,不過之後有在持續地緩慢進步中。現在念小一的她,可以自主閱讀、理解一千字以下的無注音繪本,識字率在96% -98% 之間;千字以上的橋樑書則還不太肯碰,是老媽的下一個任務啦... 
 
readi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