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沒有看電視的習慣。如果有人問我固定收看什麼節目,我會告訴他是夏季奧運轉播的片段。但是今年二月時返台探親訪友,很多人會在聊天或用餐時,把家裏的電視開著;最常見的是新聞台,我也就跟著看了不少台灣的電視新聞,越看越是詫異。
新聞台整天報導不斷。我在台灣時,還沒有「太陽花學運」這麼營養的活動可以播報,小小一個島國,「新」聞取得不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看著穿著正式、打扮精細的美女主播在台上一本正經地報導:「有民眾到自助餐店,點了一份地瓜葉和四塊蜜汁豬肉,再加一碗清粥,竟然要價70元!讓民眾不禁覺得實在太貴。因為到別家自助餐,同樣的菜色,只要45元。」銀幕上還大大打出「獨家新聞」四字,心裏的感想也只有「浪費生命」四個字。努力讀書考上新聞系,花了偌大學費念了一堆書,再辛辛苦苦當上記者、主播,就是為了用這款「獨家」報導浪費觀眾的時間嗎﹖
類似的新聞還有:「有民眾買早餐的火腿蛋吐司,要求店家多加一點胡椒粉,結帳時卻要多收5元,調味粉成本根本不到5元,實在不合理」、「新北市婦人打算向鄰居借五百元,但是被鄰居拒絕,這名婦人竟然開始飆國罵,用腳用力踹門還不停飆髒話」(配合婦人罵街踹門的監視器錄影鏡頭,不斷反覆播出)...
近年來,有些人怨嘆年輕人不願接受新聞資訊。但是如果新聞報導能作到翔實、深入、精闢,絕不會沒有觀眾的。一寸光陰一寸金,新聞媒體不能強迫大家把千金難買的時光,用在收五元胡椒費的餐廳、或是因細故口出三字經的大嬸身上啊!
台灣的新聞界,近年來似乎越來越側重「爆料」式的報導。但是不同於國外一些著名媒體經年累月投下大量人力,抽絲剝繭地揭發社會黑暗面的作法,台灣記者的「爆料」多是倚賴路人甲乙丙的任意投訴、或是網上的馬路消息,經過簡單粗糙的求證工作後,匆匆發佈新聞。可能是因為個案越單純,要做的工越少,所以投訴不厭瑣細,連「這家自助餐廳的東西比隔壁貴」都是新聞題材。至於說萬事都有兩面以至多面的複雜考量,不宜只聽一面之詞遽爾「定讞」之類的道理,搶新聞的記者朋友們是不會管的。也許不能完全怪罪記者,因為民眾似乎也很愛此種新聞,即使有灌水、膨風之嫌的報導也深信不疑,各種負面消息對業者的殺傷力著實不小。有一回我和親戚們小聚聊天,某人說起最近把只開了兩年的車子拿去作例行保養,廠商居然建議更換什麼「剎車盤」;更扯的是換了以後,本來好端端的剎車系統竟在公路上失靈,大演其驚險鏡頭。車主對廠商提出抗議,要求延長保固作為補償,對方不予理會。我聽了說道:「此等惡劣行徑,應該可以和消基會投訴。」家人們笑道:「消基會管什麼用﹖向蘋果日報投訴最有用啦....」
早些年在國外,臺灣新聞來源有限。網路的興起,對我們久居海外的人是個福音。以前有段時間我曾習慣性地閱讀台灣網路新聞,但不知是否因為記者每天工作緊張匆促,事多酬薄的緣故,很多新聞水準不盡理想。偏頗的有之、煽情的有之、言之無物的有之、文理不通的有之,尤其很多娛樂版的標題為求聳動,常有不忍卒讀之感。隨便去雅虎奇摩娛樂版抄兩條:「林心如洩嬸味啃大東」、「陳妍希跩封女神浴照出土」,恕我刻薄一句,這根本不是中文。記者朋友們的大一國文、新聞寫作,不知都念到那裏去了﹖至於需求量極大的如王建民新聞、曾雅妮新聞等,有些記者朋友可能生產不及,就猛抄英文資料,從正規報導一路抄到無聊網友言論,有些地方還翻錯 -- 我沒有冤枉他們,中英文版本我都看了喔。
以前看過台灣網友將「記者」譏為「妓者」,「媒體」貶為「霉體」,當時覺得這些人出語刻薄、缺乏口德。但是自從我在娛樂新聞網上頻頻看到一些兒童不宜的的標題如:「陳冠希遭舊愛斥變態,吃16歲學生妹慾照橫流」、「藍正龍嘿咻謝欣穎,很大力搖很久」、「小甜甜床太髒招惹爛桃花,自爆拜陽具求姻緣」、「陳勢安畢書盡4P公主抱操師弟」之後,開始覺得凡事必然是有因有果,自已也漸漸排斥閱讀某些台灣新聞。至於有些為了本身利益或目的,在特定的政治時機進行煽風點火、挑撥離間行為的媒體界人士,稱之為「霉體」恐怕還是太抬舉了他們呢。
雖說在「新聞自由」的大旗下,任何人皆可大鳴大放、葷素不計,甚至發表罔顧道德與良知的言論亦未必犯法;但是我仍想奉勸記者朋友們一句:媒體工作者如果想得到專業人士應有的尊重,必須展現「專業」,亦即是「能人所不能」的素養。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
作者註:上面所引新聞標題中的藝人我都不熟,是隨意搜尋得來的。旨在展現某些傳媒的用詞不雅之處,並無意針對任何藝人的新聞內容有所評議。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