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部落格裡討論海外中文教育的文章,側重的部份是自主閱讀;但是語文的學習不僅僅是被動的輸入,更重要的目的是能夠用口語或文字輸出,和使用同一種語言的人交流。我以前也闡述過自己的理念:小朋友學習語文的模式和大人不同,一定是循著說聽、說、讀、寫的次序前進。孩子要有足夠的輸入量才能輸出,也就是聽夠了自然會說,讀夠了自然會寫。不過說跟寫的能力也有各種等級;就算已經在腦中輸入了大量素材,如果缺乏練習、打磨的話,輸出的流暢度和精緻度,還是會有所欠缺。正如同在自主閱讀中文的路上,即使孩子擁有足夠的識字量,仍然必須通過持續閱讀,累積詞彙和語感,才能達到充分理解的目的。 
 
對於在海外的華僑子弟來說,我個人覺得中文口頭表達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寫作能力,因爲最基礎的作文方式,其實就是「我手寫我口」:口語能力很強,並且有大量閱讀打底的孩子,學習中文寫作不至於太過困難,故此説話訓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海外的小華僑和住在華人社會的孩子不同,沒有充分通過各種管道增進聽說能力的大環境。若是想讓孩子到達相當扎實、能夠成爲作文基礎的口語程度,即使在家長母語是中文的「繼承語」(Heritage Language)家庭裏,也無法只靠吃喝拉撒睡的簡單日常交流達成,而是必須刻意培養的。  
 
我在「聽讀訓練的實戰篇」一文中曾經提到:對於「前識字時期」以及識字初期的小華僑來說,聽讀訓練的頭號王道是「親子閱讀」。若是從學習説話的角度來看,口語訓練的頭號王道則是「親子語言交流」。其中CP值最高的作法,也就是我在同一篇文中建議的:家長可以習慣性地在日常交談中,夾雜一些中文書面語、成語、俗語,還可盡量鼓勵孩子述說自已的經歷或想法,並且適時用比較「高檔」的雅馴說法,複述其中一些句子給小孩聽。當然了,有些父母(尤其是本身中文程度並非上乘者,例如小留學生)可能覺得這種作法的技術性比較高,實施不易。如果是這樣的話,倒也有不少其他的親子語言交流方法可以使用。
 
「前識字時期」的小小華僑,只需要日常對話和親子閱讀,就已經足夠了;他們最重要的任務,是接收大量外界輸入的訊息來培養語感。至於那些已經受過充份聽讀訓練、開始識字及認讀簡單故事的孩子,除了和閲讀相關的朗讀、跟讀、背誦之外,還可以展開各種中文口頭表達的練習,包括引導式問答、看圖説話、述說閲讀内容、講故事、角色扮演等等。家長不妨用閒談或是説故事的形式,在沒有壓力的輕鬆狀態下,逐步引導孩子組織自己的思路。最初的敘事練習,可以從最基本的5個W開始: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為何(Why),也可用圖畫輔助或提供選項給孩子當綫索,等能夠說出基礎框架之後,再逐步豐富内容。如果能夠將作品錄成音檔,不但有助於修改内容,孩子聽了自己的成果,也會大受鼓舞。比較有創意的爸媽,更可和孩子一起編故事,越胡鬧的花樣小朋友越喜歡。反正海外小華僑不需要應付升學考試,不管怎麼學都比沒學好。我從小講自己瞎編的「李高強故事」給安安聽,就會不斷的往裡面填塞各種成語、俗語、詩詞、文學典故、歷史故事,為了製造笑料胡亂惡搞,什麼荒腔走板的段子都有,但是孩子很愛,不止多少會記一點下來,還會跟著編造情節,無形中也就漸漸提升了自身的口語能力。
 
/tmp/phpCD0rqp  
 
在開始口語訓練的頭一兩年內,有件很重要的事是千萬不要講求「業績」。海外的小朋友學習比較高檔的口語表達,未必會比學識字、學閱讀簡單,都需要長時間一點一滴地累積功力。以前曾經有些留言的網友,提到小小孩口語能力的不足之處,例如四歲女娃的媽媽,在孩子看注音唸完一本書後,問她故事是在講什麼,感到女兒說得坑坑疤疤、不知所云。我告訴她:四歲小朋友講不出故事大意,是正常的,如果說得清楚流暢、言之有物,那未免也太神了吧?其實家長們只要耐心耕耘,在家裡有悉心營照中文小環境、積極鼓勵孩子開口說話的情況下,大約兩年以後,一定可以看到不錯的成效,在這之前爸媽不要太過心急;尤其忌諱把孩子當成驕其親友的工具,動不動就要求小孩和叔叔說點中文、背首詩給阿姨聽什麼的。孩子有可能會因此排斥學習,甚至因爲自覺表現不佳,降低了開口說中文的自信。太小的孩子也不必要求他們講整個故事,願意說一句是一句、說兩句是兩句,爸媽慢慢引導,他們會越說越多。大家都盡力而爲,慢慢等待水到渠成,就可以了。 
 
在孩子開始識字和閱讀的時候,同時進行口語訓練,還有一個很大的目的,就是維持小孩用中文思考的習慣。我在「橋樑書(理論篇)」一文中曾經提過:若想維持土生土長小華僑的中文程度及興趣,最好在傳統的認字、寫字教學之外,刻意同時進行中文及英文(或其他當地語言, 以下用英文代表)的「平行閲讀」, 亦即最好能把中、英文的閱讀材料,盡量保持在相仿的進度。而在採行這種策略的同時,如果能讓孩子的中英文口語表達能力也平行發展,不讓其中一種語言過度强勢的話,孩子應該就比較會傾向:說中文時用中文思考、說英文時用英文思考,而不是先在腦中用英文形成想法再翻成中文,造成對口語流暢度和語法的負面影響。 
 
最後再談一下所有人都知道的「帶孩子回台灣或中國」的「全中文環境浸潤」方式。此種作法對於增進口語的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但是這也像閱讀一樣:雖然短期的大量進補非常營養,卻不能取代平時一點一滴的累積和滋潤。過去兩年因為國際疫情的關係,旅行的難度大大提高,但是各種網聚及網課卻因此急速蓬勃發展。如果孩子能在網上找到可以持續練習口語的對象,無論是親友、師長或是程度相仿的同儕,長期持續下來的成果,可能會更勝於短效的衝刺喔。 
 
上面所談的是比較初級的口語訓練方式。在孩子的説話及閱讀能力都初步小成之後,還可以開展更高階的口語練習,為以後的作文打下良好基礎。這個題材我準備在下一篇文中討論,希望有經驗的親友或是讀者們,能夠多多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