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一個執業醫師,我會諄諄告誡女兒安安:健康重於一切。不管是為了嗜好、學業、工作甚至家庭,若是犧牲掉健康的身體,全都是不值得的。同樣的道理,我們作爲家長的,如果爲了教育孩子,嚴重摧殘甚至扼殺了親子關係,我也覺得十分不值得。
在很多海外的華僑家庭裏,要求子弟學中文這件事,常會成爲親子關係的一大殺手。大部分的家長,關注的主要是技術層面:孩子們覺得中文太難學、沒有用、沒興趣,父母不知道怎麽教….. 我也曾經在一篇格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 談海外學習中文動機的引導」中,專門探討過這個題材。不過在海外學中文,除了讀書識字以外,其實還有一個更基本、更深層的考量,就是所謂「中華文化」的傳承問題。
語言本身只是一種溝通的工具,連現在的人工智慧,都可以在相當程度上運用自如;但是能透過語言傳播的文化,則擁有極廣泛的實際功能和精神層面:一個民族傳統的政治、法律、宗教、經濟系統;中心思想(例如中國的儒釋道三家)、風俗習慣、語言文字、衣食建築、音樂藝術都在內。旅居海外的華僑父母,常常會發現當地的文化,和自己從小浸潤的中華文化差異甚大;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孩子們吸收多少上一代的文化,就成了個爭論不斷的議題。家長的態度,從「小孩是華人,當然要盡力保持一切中華傳統文化」,到「中國文化全是糟粕,孩子不必被污染,一心一意融入當地社會就好」的兩種極端,以及介於中間各種程度的看法都有。
俗語說身教重於言教,無論家長是極端鄙棄或是非常尊重自身的文化,即使口中不提,孩子們其實完全感受得到。注重文化傳承的家長,自然會把很多中華文化的元素,包括語言、節慶、飲食、藝文等等,帶進日常的親子互動中,進而引起孩子學習中文的興趣,並且通過大量接觸,降低了語言學習的難度。至於非常不認同本身文化的父母,不管他們是有意為之或是下意識如此,也都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價值觀,以及他們學習這種語言文化的意願。
最近我看了一個視頻,裡面有個頗有趣的論點:在歐美等先進國家,即使家長努力教導第二代子弟中文,到了第三第四代,通常也無法再延續下去;但是在泰馬越緬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華文教育代代相傳,尤其是馬來西亞的一些華人子弟,中文程度非常令人驚艷。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歐美的華人移民,覺得當地文化優於中華文化,所以努力灌輸給子女;而東南亞移民的心態剛好相反,會拼命教孩子他們覺得比較高大上的中華文化。所以説華僑子弟的中文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取決於父母的態度。
我在網上看過一些非常藐視自身文化的華僑,覺得移民就是爲了逃離「中國」這個大醬缸。例如最近有一篇網文的作者,宣稱「學了中文小孩從高中起很容易和支國留學生混一起,各種惡習也很容易沾染….. 難以抵擋中文世界的政治洗腦….. 很容易被中國大陸來的人騙身份騙財騙色…..」有這種觀念的家長,當然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學習中文。但是大部分的華僑父母,還是對自身的文化懷著情感,希望能多少傳承給孩子;在這種情形下,我會建議家長抱著「和子女分享心愛事物」的心態,不要只是天天指派一堆念書寫字的任務,而是盡量擠出時間陪小孩用中文聊天、讀中文書、玩認字遊戲、唱中文歌、聽音頻、看中文節目、參加文化活動;逢年過節一起分享有關的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説、製作應景的手工和食物。父母如果有心,學習中文完全可以成爲非常溫馨的親子時光,大大增進家人間的感情,而不是變成夢魘般的衝突根源。雖説有時和親人的緣分深淺未必能强求,但是人際關係是可以營造的。在注重個人自由的西方社會,孩子到了青春期,常常已經不要父母陪伴,到了大學更是「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真正和孩子朝夕相處的緣分能有幾年?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呀。
另外一個真心的建議,就是家長最好不要讓自己的政治觀點,影響到對中華文化整體的態度。很多海外華人(尤其是台灣人)打心底排斥的,其實未必是中華文化,而是中共政權,以及在一黨專政下形成的黑暗貪腐體系;但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並不止於大陸的現狀而已。有些人可能覺得中國傳統思想陳舊僵化,不過還是有相當多的人取其優點,熔鑄出儒雅淳厚(但非退縮鄉愿)、自我要求高、勤懇努力、重視家庭的良好品格;至於古往今來各種詩文藝術、生活美學的亮點,更是多如天上繁星。文化的範圍太廣,任何一個領域都永遠學不完。三皇五帝、孔孟老莊是中華文化,但是流行歌、武俠片、歌仔戲、波霸奶茶也是中華文化(安媽OS:這裏的中華文化是泛稱。和政治無關的文化,我就不再細分為中港台了)。海外的小朋友沒有考試的壓力,可以選自己喜歡的接觸。也可以只汲取和自己最親近的部分(例如台灣文化),或是避開所有帶政治色彩、意識形態的題材。如果這些自選的愛好是家人可以共享的,還有凝聚全家向心力的功能。
我曾經花費好幾年的時間,用編故事的方式教安安認識中文字,你一句我一句地編織出無數的荒謬劇,每天都嘻嘻哈哈地笑成一團;也一起閲讀、討論過很多我喜愛的中文書。我們全家在她出生以後,共同在台灣體驗過不少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動,包括誠品書店、宜蘭傳統藝術中心、宜蘭頭城農場、鶯歌陶藝作坊、台南十鼓文化村、王功鐵牛車採蚵、九份老街、南投寶島時代村(現在已經關閉)、九族文化村、圓山和烏日元宵燈會,享受了無數美好的親子時光,其中大半的景點,連我自己以前都沒去過。這些全封存在我今生最美好的回憶裏,也是我能送給安安最珍貴的禮物。她現在年紀還小,也許不能領略,但是有一天她會知道的。
對於那些希望孩子「只要努力融入當地文化就好」的父母,除非自己對僑居地的語言文化,有非常精深的了解,否則當孩子到了青春期,我不太確定親子之間,是不是還能有很多深入的高品質互動。以我自己來説,雖然本身的英文溝通沒有問題,但是我仍然覺得:可以自自然然地和家裏那個ABC的中學生,用中文談論李白、林黛玉、郭靖、蔡英文,或是聽她興致勃勃地說如果回台灣,要去什麽墊脚石書店、淡水老街、便利商店、臺北後車頭…. 那種心頭暖洋洋的感覺真好。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懂得各種各樣的語言,就猶如在黑暗的房間裏,裝設了一扇扇的窗戶;只要把窗子推開,就可以看到不同生命體展示的絢麗風景。世界上的每種文化,都有它的優缺點。我們的孩子有幸可以接觸多元文化,如果能吸收其中的精華,取長去短,提升個人的素養和視野,不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