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接續上一篇文章「中文的口語練習 -- 初級篇」,討論在華僑子弟的説話及閱讀能力初步小成之後,要如何開展較高階的口語練習。大致來説,學習方式可以分成底下幾類:
 
一、 朗讀和背誦:雖説學生念的是別人的創作,沒有自己發揮的餘地,但是這兩種經典的語文教育方式,在中文學習的過程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尤其是好文的朗誦,即使孩子已經完全可以自主閱讀,對於提升整體的語文能力,還是會大有幫助。成語、佳句、詩詞、甚至名篇的背誦,如果時間精力允許,孩子又不以為苦的話,也不妨略微斟酌進行(但是並非必要,量力而爲即可),可以把基礎打得更加扎實。
 
二、即時口頭表達:沒有事先準備底稿、當場發揮的即席表達,佔了一般口語交流的絕大部分。我在「中文的口語練習 -- 初級篇」一文中說過:口語訓練的頭號王道是「親子語言交流」-- 不管孩子的中文有多好,只要沒有遠遠勝過家長的程度,這個原則就一直適用。我建議父母們多花點心思,當小朋友在知識層面和思想漸趨成熟時,也跟著逐漸提升親子中文對話的等級和難度。我常常和女兒安安討論的題材包括:時事(我們全家會在晚餐桌上,一起聆聽英語的兒童新聞廣播臺 Kidnuz,聽到有趣的題材,就用中文討論一番)、人生觀 (同理心和同情心、情緒管理、生活自理的重要性、好習慣的養成、與人相處之道 )、健康管理 (飲食和運動的重要性、簡單醫藥知識 )、環保觀念、學校大小事。這些都是和小朋友使用中文的好機會,不僅有助於孩子練習口語,還能促進親子間的感情。除了家人以外,講華語的親朋好友、共學同儕、家教、網師,也都是不錯的交流對象。
 
如果要做比較正式的即時口頭練習,可以和孩子討論讀過的書籍(包括讓孩子述說大意和讀後感),或是和孩子一起創作,例如編故事、編歌詞、追述遊記等。如果感到缺乏素材的話,不妨使用現成的成語故事或者是歷史典故,和小朋友共同發揮創意,胡搞「 故事接龍」。例如先講個「守株待兔」的故事,然後扯說農夫坐在樹底下等兔子過來,但是兔子很聰明,決定將計就計,來好好驚嚇農夫一番,找了一堆動物來裝神弄鬼。又例如「塞翁失馬」,那匹走丟的馬跑出去亂轉,居然闖進強盜巢穴,不但把人質載出來,還帶走一堆強盜搶劫的寶藏。端午節講屈原的故事,就說他游泳技術太好,跳進水裡雖然昏迷過去,但是竟然沒淹死,被河水沖進原始森林,找不到回去的路,只好野外求生,幾天後忽然在河裡撿到民眾丟下來的粽子,他沿著河一邊走一邊撿,結果逃出了森林.... 看孩子編得出什麽花樣來,説不定會非常有趣。中文學校課堂上的師生問答、意見發表、小組討論、經驗分享,也都是即時口頭表達的好例子。
 
三、提綱式演説:事先準備演說的大綱並打腹稿,到了發表的時候,參照綱要來講述內容。這種形式的主題報告,在美國的課堂上,是很常見的英文表達訓練方式。有些中文學校,也會做類似的安排;例如美國要準備中文AP考試(Advanced Placement Test,很多中文學校的高年級生會去應考)的高中生,口語能力的考題之一,就是指定關於中華文化的題材,讓考生在構思四分鐘、做出大綱之後,進行兩分鐘的主題演講。美國中文學校的老師,幾乎都公認這個題目,是整份考試中最具挑戰性的,連在家裡說中文的學生也不例外;可見這種提綱式的演說的確有其難度,必須特別花功夫練習。安安和她那位住在加拿大的語言交換小夥伴,最近在進行這種模式的主題報告,雙方分別就生活中的各種題材,例如氣候天災、兒童運動、防疫政策等擬定大綱,準備二到四分鐘的口頭報告,分別表述美國和加拿大的國情不同之處,再進一步互相討論。在做這類報告的時候,孩子們會習慣性地用英文或法文擬出綱要,再把思緒整理成中文的腹稿,有點難度;安安通常都要練習個兩三遍,才能比較順暢地表達出來。
 
四、講稿式演説:準備好整篇演說的講稿,練習純熟之後,在聽眾面前發表。這種形式的演講,一般習見於比較正式的場合,例如中文學校的演講比賽、僑社活動的致辭之類。講稿式的演說,因為必須撰寫稿本、背誦演說內容,修正語調、速度、表情、手勢,不僅費工而且需要師長指導,較少成為例行性的練習。
 
五、辯論:這種形式的口語練習,包含了講稿式的預習演說,以及提綱式的即興演說,還必須當場辯駁對方的立論,難度頗高,孩子的中文程度及邏輯思考能力都要夠好才能應付。過去在海外,想找到程度相當的中文辯論對手極其不易,更遑論組織有教練指導的辯論隊或辯論課了;不過最近拜新冠疫情之賜,開始有海外家長組織網上的中文辯論團體,供有實力的小華僑參與。美國有個辯論課的主辦人,是海外中文教育的前輩 Oliver Tu,吸引了不少同好共襄盛舉。若是有中文程度不錯,對辯論又感興趣的華僑子弟,不妨參考一下(連結在此)。
 
六、舞台表演:娛賓性質的公開演出,包括講故事(分享會 、說故事比賽、說書表演)、相聲、話劇等,十分有趣,最能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在海外的這類活動,以前多半由週末中文學校或是華僑文教組織舉辦,但在今年台灣的疫情期間, 有不少課程和活動轉為線上,讓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們也能參加。我有個住在歐洲的網友,就於今年暑假,替兒子和其他共學的當地小華僑,揪了一團知名的「漢霖說唱相聲營隊」;她說之前曾經詢問幾間很優的營隊,都不願意開線上課程,但是今年台灣所有的實體夏令營,全部因為疫情取消,業者再不情願,也非做網課不可,而且這種趨勢,有可能一直延續下去喔。
 
七、中文夏令營或遊學:許多華僑家長喜歡在暑假,把孩子送回台灣或者中國參加夏令營,來增進中文程度。這種做法對於口語能力的提升,整體效果一般非常明顯,但是坊間專門為海外華裔兒童開設的中文夏令營,學員程度參差不齊,有些人口語能力並非很強,彼此之間傾向用英文交談,多少會影響學習效率;所以如果孩子的中文不差的話,可以考慮參加當地學童的夏令營。程度非常好的,不妨試試專門的國文營、作文營或是讀經班;想著重口語學習的,有很多演說營、戲劇營、相聲營、主播營可供選擇。就算只是參加非語文性質的營隊,也能在全中文環境中,透過和當地小孩互動,快速提升中文的口語能力。在新冠疫情期間,華人社會增添了無數不必御駕親征的雲上夏令營,雖然效率或者略遜實體營隊,但是方便性卻高了不知多少。至於像我們家以前做的,在學期中安排到台灣國小「遊學」,技術上的難度比較高;不過在歐美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時期,有不少海外華僑把孩子帶回台灣和中國避疫,也就進入了當地的學校,一年半載念下來,對中文程度大有裨益。這些做法在「後疫情時代」會有什麼樣的走向,值得繼續觀察。
 
/tmp/php5YE6Sz  
雖說增進中文口語能力的方法多采多姿,但是理論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小朋友的中文程度,來到需要更上一層樓的高小或是初中年紀,當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也隨之大增,學業壓力加重、課外活動變多,能分配給中文的時間也就因而遞減。家長和孩子只能在考量「機會成本」以後,依自己的期望值調整學習計畫。在時間寶貴的情況下,我會建議華僑家長,善用自身的兩種優勢:一個是「繼承語」家庭擁有的中文環境。父母可以見縫插針,利用生活中的零碎時間,透過優質親子交流,在無形中持續訓練孩子的口語能力。另一個是在疫情時期蓬勃發展的網路學習模式,很多以前在網上找不到、或是孩子接受度不高(但現在已經習慣)的中文資源,有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學口語最重要的就是環境;現在家長們可以透過網師、網課、線上營隊、網路共學團、語言交換等管道,營造虛擬的中文環境。即使是可供利用的時間不多,只要能夠把握良機、持續努力,就一定能看到成效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