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剛開始教家裡這位小ABC老闆學中文的時候,我自訂的目標是:希望她可以自主閱讀中文報紙,以及寫簡單的問候信。這個目標在安老闆十一歲那年,自己看完「射鵰英雄傳」,以及贏得「世界日報」全國徵文比賽的入圍獎時,應該算是初步達成了。她也在那年讀完五年級,從加州的小學畢業,進入當地的公立初中。我們學區的初中是六到八年級,在這三年間,安老闆的中文學習,以和加拿大學伴的每週共學為主。
安安和學伴「阿傅」的語言交換緣起,我曾經在部落格裡面記錄過。這兩位小朋友,雖然在小學畢業的時候,中文都學到了能讀通俗成人小說的程度,但是他倆可不是那種會自動去「爬」中文字的書蟲,所以和同儕每週末一小時的共學,就成了他們繼續學習中文的最大動力。我們兩位家長的原始構想,是進行中文和法文的語言交換,不過在實際執行了一陣子之後,發現時間實在不敷使用,所以就決定把整個小時都投入中文學習。以安安和阿傅那時候的中文能力,一些閱讀、做習題、準備口頭報告或寫文章的前置工作,幾乎全都可以自行完成;家長們需要做的事情包括:收集教材、尋找適合的中文書、指定作業讓孩子們去做,並在有需要時略作輔導,然後一起主持週末的共學。
他們初中階段的中文學習,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部份:第一是學習台灣國語課本、成語補充教材、詩詞古文等基本功;第二是中文書的閱讀;第三部分則是語言輸出,包括口語練習和寫作。這些部份一般是輪替的:例如第一週進行課文和成語(或是詩詞)、下週是讀書會、再下一週是口語練習。因為這是只有兩個人的共學組合,所以內容很有彈性,隨時可以根據個別需要調整;而我們也的確不停地修正學習內容和課程輪替表,盡力達到既能持續提高孩子的中文程度、又能維持對學中文興趣的效果。
在基本功的方面,孩子們學了台灣康軒版的六年級以及七年級上學期全部課文,不過學得並不算深入:我只要求他們可以流利地朗讀課文,並且理解裏面的生字和生詞就行了。在共學的那一小時中,孩子們必須輪流朗誦課文,而我會把比較難的字詞圈起來,請他們輪流解釋意義,最後再討論内容。學到七上課文的時候,還會要求他們做課文後面附的閱讀理解題目。這些題目的數量不多,但是內容有一定難度,所以在共學的時候也會一題題討論(見下圖):
成語練習的部分,我們完成了康軒自修的若干四年級,以及全部的五、六年級教材,估計大約學過八百個左右的成語(安媽OS:記不記得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上課時孩子們必須輪流說出成語的意義和習題的答案。康軒自修的高年級成語教材,其實頗有點難度。幾乎每一課都會有一兩個成語,是我跟阿傅的爸爸從沒聽過的。(安媽OS:我會跟安安說:這些你不用記了,以後用不上的啦):
而且這方面的學習,有時也印證了我一直主張的「就算孩子把一段文字全都唸對了,甚至相關習題也做對了,也並不表示他所有的語詞全懂」,家長還是必須時時加以確認。例如阿傅有一次念了個題目:「這間新興產業的公司目前”旁求俊彥”,你不妨投履歷去應徵看看。」他每個字全念對了,然後成語填空的問題也做對了,但是我問他:阿傅你知不知道「履歷」是什麼意思?他說不知道,我說好吧,那「新興產業」是什麼意思?他說我也不知道。仔細想來,如果把這句話刪減成:「這間公司目前”旁求俊彥”,你不妨去應徵看看」,的確也完全可以看懂啊!所以在安安自己念成語教材和做了習題之後,我常常會陪她再複習、講解一次,務求她能夠真正地理解所有的字詞。
我也教過他們一段時間的古典詩詞,從詩經到宋詞,先後背了將近三十首,並且討論內容;後來因為孩子們的興趣不高,詩詞背了又忘,我就從善如流地停止了。古文教得更少,除了國語課本裡面偶爾會出現的「論語選」、「朱子治家格言」之類(安媽OS;現在台灣中小學的古文教學,也經過了大幅刪減),我只讓他們讀過三國演義裡面的「空城計」、儒林外史的「王冕的少年時代」,以及浮生六記裏的「閑情記趣」節選(内容見下圖),聊備一格而已。我自己雖然深愛中國古典詩詞和小說,但是在兩個小朋友似乎都沒有超多文學細胞的情況下,我覺得學習純文學的投資報酬率偏低,而且難以激發興趣,所以並不太熱衷於這方面的教學。台灣的國文課本到了七年級以後,已經從基礎的「語文」(language)教學,慢慢上升到了教授「文學」(literature)的層次,所以我在學完七上課文以後,也就決定叫停;那是兩個孩子念八年級上學期的時候。
中文書的閱讀,是我們唯一整整三年,持續不斷的項目。在這個階段,雖然我們也看過一些少年小說名家,例如李潼、張友漁、曹文軒的作品,但是主要閱讀的,還是一般的成人書籍。其中以通俗小說最多,文藝、武俠、推理、科幻都有,傳記次之,非小說最少。閱讀量大概是平均一個月一本(寒暑假外遊時間不在内),每年百萬字出頭,讀過的名家包括金庸、瓊瑤、倪匡、侯文詠、劉慈欣、張系國、司馬中原、鍾肇政、東野圭吾、宮部美幸、三蒲紫苑等。其中的不少書籍,我在以前的幾篇格文裏曾經介紹過。
在共學的一小時中,孩子們會先講故事的大意。如果是短篇小說(例如東野圭吾的「神探伽利略」系列),就一人講一篇,長篇的話就一人一段輪流講完。我們還會要求小朋友各自擬定三個和書中内容有關的題目,彼此互相詢問。這些必須是有討論空間的Open End Questions;不能是像什麼「請問主角在故事結束時做了什麼事?」那種死板板只有一個答案的問題。對方答題以後,出題的人也要講出自己心目中的答案。之前他們讀海洋環保的書「有誰聽到座頭鯨在唱歌」,我曾經記下了幾個他們出的問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漁夫,對約特提議“保護安全漁獲量”的想法,是如何轉變的?」、「這些畢生研究海洋生物的學者,吃得飽嗎?」、「如何防範海洋外來物種入侵?」、「如果你像拉賓一樣被派駐荒島,你會像他一樣觀察座頭鯨嗎,還是會做什麽別的事?」小朋友們看事情的視角和大人不一樣,有時會碰撞出很有意思的火花。當然家長們也會補充各種背景資料,或是出一些問題,讓討論的内容更加豐富。
中文輸出方面,頭兩年只進行口語練習。剛開始時,我們是讓兩位小朋友彼此辯論(執行細節在上一文中有提過);幾個月後又做過一段時間的口頭報告,讓孩子們比較美加兩國的生活情況,例如「美加當地與天氣有關的自然災害」、「美加新冠防疫措施和台灣的比較」、「美加中小學生的社區體育活動」等。最後我還教過一點有關「連接詞使用」、「縮句和擴句」之類的口語練習。到八年級下學期起,才開始讓孩子們用打字的方式寫作文,以小說作品的大意和讀後感為主,例如白先勇的「安樂鄉的一日」、李家同的「讓高牆倒下吧」等名家短篇小說;也寫過莊典亮改編的「西遊記」和「白蛇傳」青少年版感想。文章完成以後,在共學的一小時中朗誦出來,並且大家一起修改。最近我才剛把安安寫的西遊記讀後感「賣」給了世界日報,應該很快就會刊登出來吧。
以上就是安安和學伴在初中三年之間,中文學習的大致內容。下圖是今年課程表的一部分;雖然看起來似乎洋洋灑灑,但其實都不是事先精心構築的大綱。我和傅爸常常都是一堂課學完了,才開始討論下次要幹嘛,可以說是標準的且戰且走。他們高中時期的中文學習,應該也是如此,我正在為再來要如何走下去大傷腦筋。眾所周知的,美國高中生的學業和課外活動都很忙碌,能夠投注在中文方面的時間不多。我現在的想法是:大量裁減純文學的研習(例如課文、古文)和長篇通俗小說的閱讀,代以比較實用、生活化、又不會耗費太多時間的有意義活動或是小計劃。但是實際上要如何執行,仍然有些茫無頭緒。各位親友以及讀者如果有什麼高見,還請多多指教喔。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