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四年半前,開始撰寫「海外學中文之自主閱讀」系列。開宗明義的第一句就提到:我覺得海外中文教育的「聖杯」(Holy Grail), 絕對是「自主閱讀」四個字。那時女兒安安已經有了略微過千的識字量,也能自行朗讀無注音繪本;再來的進展也貌似順暢可喜:她的識字量在一年内,增長到大約1700的官方「脫盲」標準,同時逐步進入了橋樑書的自主閲讀。很多想讓孩子學習中文閲讀的海外家長,看到這裏難免見獵心喜:啊呀,小朋友過「識字關」了耶,可以自己念書,真是好棒棒!再來爸媽只要找一堆好看的中文書,在旁邊喝茶乘涼、翹腳捻鬍鬚,讓她一步步地拾級而上,很快貴子弟不就可以自由閱讀金庸小説、報章雜誌了?  
 
唉….. 我、真的、沒有、那麽、好命、啦!
 
如果有些「一運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的家長,生出一個會自己不斷「爬字」的「識字早慧兒」,那上面的美夢是可能成真的;可惜這樣的孩子相當稀少,大部分熱心於海外中文教育、但是列祖列宗卻只「賞賜」了普通娃一枚的老爸老媽(安媽OS:就是我就是我啦…),在辛辛苦苦把小孩拉拔到初步「脫盲」的階段時,不必沾沾自喜多久,就會驚覺自己竟然撞上了一堵滑溜溜、很難爬的高牆,我稱之爲「三年級障壁」。
 
「三年級障壁」的觀念不是我自創的。即使是母語的學習者,也有著「一二年級不相上下,三年級開始分化,四五年級天上地下」的說法。底下的這段相關解釋,引用自「親子天下」雜誌的「認得字,卻不愛自己讀 ─ 9歲的“閱讀之壁”」一文:
 
國內外閱讀研究都指出,孩子在九歲(小學三年級)之前,都在「學習如何閱讀」,之後才有辦法「透過閱讀學習」,這也是國際閱讀能力評比以四年級小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原因。
 
孩子低年級時接觸的是文字量少的文章及繪本,閱讀能力不足的情況在低年級還不明顯。但若不及時補救,沒有好的引導,當他跨到高年級,就只能停留在讀漫畫、短文及繪本。學業成就也將出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學習的差距將在日後愈拉愈大。
 
這種現象的英文名詞叫 4th grade slump(四年級滑坡理論),就是在「學習如何閱讀」(Learn to Read)母語的階段,基礎沒有打穩固的學童,三年級念完後的閲讀能力難以提高,不易「透過閱讀學習」(Read to Learn)。如果連每週用母語上課數十小時、每天二十四小時浸泡在語言環境中的學生,都有小部份會因爲基本功練得不夠精深,而碰上「三年級障壁」;那麽每天最多花上幾十分鐘學習一門外語(或是中文繼承語)的孩子,情況會比他們更好嗎? 
 
這也是爲什麽絕大半外語的「學習曲綫」,都會呈現三段式的成長模式:就是一開始進步很慢,看不太到成果,認真學一陣子以後,會有飛躍性的進步,再來到了中級以上的程度,又會顯著的慢下來: 
 
/tmp/phpYv1TbG  
上面以學英文爲例的圖中,最後一段的平緩曲綫稱爲「學習高原」(Intermediate plateau, language learning plateau),是相當挫折的一個階段。只不過對於英語的學習者,討論「學習高原」的文章汗牛充棟,各種解套的建議甚多;而對於海外中文「繼承語」的學習者,網上這方面的資料接近真空程度,幾乎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參考。個中最大的原因,應該是高期望值的中文繼承語學習,屬於小衆市場;華僑家長們或者缺乏意願、或者有心無力,並沒有選擇走這條路。海外傳統週末中文學校的「畢業生」,在念了十年八年中文以後,很多還未必能達到識字1600以上、能讀無注音少兒書籍的最低脫盲標準(華人社會二、三年級程度),更不用説超越「三年級障壁」了。 
 
近年來有些華僑家長,改走「識字先行、大量閲讀」的路綫(安媽OS:也就是我在此「海外學中文之自主閱讀」系列的主張),在孩子年紀較小的時候,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我三不五時就會在網上看到:展示稚齡小華僑中文進度的爸媽,開心宣稱小朋友已經認識多少多少字,能夠自己念魔法校車、青蛙與蟾蜍、神奇樹屋、淘氣包馬小跳之類的童書,進入「自主閱讀」啦!不過坦白說,這種初期性質的「1.0版自主閱讀」,和真正隨便拿起一本書來就能看的「自主閱讀」,還是有相當距離的。而這些曬娃的家長,其中十之八九,我就再也没看到他們後續(尤其是十歲以後進展)的貼文了。雖然這絕不表示這些個案會以失敗告終,有可能只是成功例子沒被發佈出來,但是相關資料的嚴重缺乏,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大大增加了我在「三年級障壁」階段的教學難度。 
 
底下是我根據自身經驗,再參考身邊一些採用大量閲讀方式、積極教小孩中文的海外媽媽分享,製作出來的「中文繼承語學習曲綫圖」。大致來説,是隨著一般外語的學習曲綫成長的,呈現初期緩慢、中期快速、再來又會撞牆的情形: 
 
/tmp/phpAI3DL5    
有些家長會主張:海外的小朋友學習中文,只要能達到「脫盲」標準,自主閲讀大白話的無注音書籍,就已經相當好了。他們以後的工作和生活,都要仰賴當地語言,沒有必要大費周章地去攀登什麽「三年級障壁」。這種説法也完全沒錯,每個人的生活情境和價值觀都不同,大家都必須要根據自己的「期望值」,估算願意付出的「機會成本」。在這裏我就分享一下,爲什麽我個人願意繼續往前走的原因吧。
 
第一,我手頭有一些可用的時間。就如我在上面的學習曲綫圖中所示,安安在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進入上升比較快速的脫盲階段,距離小學畢業、開始忙碌的時期,仍然有些學習中文的餘裕。而且她一直都學得蠻主動、開心的,所以我也樂意繼續進行這項溫馨愉快的親子活動。她現在剛剛進入美國初中(六年級),經過這幾年來的努力,的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二個考量是只學到初步脫盲階段的退步風險。「中國僑網」曾經刊登過一篇報導,引述學者「當漢語學習進入中級階段之後,要提高到高級階段會很難,容易出現“化石化”的現象」説法,是網上極少數討論這種現象的文章之一。底下的這段話,直接引用自原文:
 
中文的學習,究竟到什麼階段才能鬆口氣?李丹丹的回答是,高級階段。她以自己教學的經驗介紹說,如果學生在中級階段就停下學習而且不常使用中文,水平就會回到初級階段,只能簡單用中文交流,回到「你好、再見」的水平。她建議學生應該學到高級階段,因為這時候語言水平才算基本鞏固下來。
 
我個人覺得「回到“你好、再見”的水平」的説法稍嫌誇張,但是我以前接觸過不少在台灣小學階段移民美國的華人,在真實的情境下,三年級以前來美的小學生,除非家長有相當認真的繼續教學來維繫,否則中文程度真的不容易保持。但是跨越了「三年級障壁」,在四、五年級以後赴美的學生,很多就可以不靠正式的教學,只憑在家說中文、有時(不必每天)看些中文書報、和台灣親友通訊來維持一定程度了。所以我要把安安帶到這種能夠自學中文的境界,才不至於在中學時代佔掉她太多的時間。
 
第三個考量是我以前在「海外學中文的機會成本」一文中所提到的,在小孩青春期以後的親子交流問題。孩子到了十歲以後,邏輯思考能力和各方知識,都會開始快速增長,如果語言程度沒跟上的話,可能就會妨礙暢所欲言的深層交流。中文超越「三年級障壁」最大的關鍵,其實還不是識字量,而是高階的詞彙、語感、書面語、文化素養。在這些層面缺乏的情況下,親子之間的中文溝通,會受到什麽樣的影響,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尤其是當地語言程度不優、又沒有時間或意願精進的家長,真的要好好想一想了。
 
我自己也知道,這個「自主閱讀」系列寫到此處,已經到了相當小衆的地步,有共鳴的人不會很多。但是對於那些願意一起努力的少數海外家長,我會繼續為文分享個人在挑戰「三年級障壁」過程中的體驗和心得,以及目前一些令人欣慰的進展。因爲我自己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很多事情必須靠著嘗試錯誤的方法進行,所以希望有經驗的方家們,能夠多多交流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安媽 的頭像
    安媽

    好山好水慢慢走

    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