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年級障壁」一文中,探討了海外的中文「繼承語」學習者,在進步到華人社會約三年級的中級程度時,可能會碰上難以提升到高級階段的「化石化」現象。正如該文内所述,這種「三、四年級滑坡效應」,並不限於海外的小華僑;即使是語文基礎打得不夠扎實的母語學習者,也有一部分會碰上類似的問題。
 
/tmp/phpAI3DL5    
爲什麽會有這種現象呢?如果在網上查詢關於華人社會學生「三年級滑坡」的資料,就會發現除了比較普泛的「專注力不夠」、「學習習慣不佳」之外,常見的理由有:詞彙積累不足、課外閱讀不夠、理解能力不佳、思維發展未臻成熟等。但是海外的中文「繼承語」學習,情況和母語學習是不太一樣的。歐美各國的語文學習,非常重視閲讀,甚至可以説小學低年級生的語文課,主力就是大量閲讀。孩子們透過當地語言的學習,一般都可以培養不錯的理解和思維能力。一些認真學習中文的小華僑們,之所以會碰上「三年級障壁」,主要還是和中文這個語言的特性有關。
 
近年來海外的中文教育者,有不少頗爲重視「識字量」的累積,以及在此一基礎上培養的閲讀能力。其中一些華僑父母的想法很單純:對一般的書籍報章來說,2,750個常用字的「文章覆蓋率」高達99%;所以只要教會孩子認讀2,500-3,000個方塊字,再加上小孩從學習當地語言獲致的理解力,不就可以自由閱讀所有中文書報了嗎?但是很可惜,這裏的拼圖往往還差了一塊:想要游刃有餘地自主閲讀中文,除了足夠的識字量和理解力是必要條件之外,建立在各種高階詞彙、書面語和文史知識基礎上的充份語感,也是不可或缺的。       
 
一般的拼音文字,閲讀所需的字彙量都很大。有些研究指出,母語是英文的美國人,平均識字量在兩萬至四萬之間。相形之下,中文最基本的字彙,只有三千左右;其中的巨大差距,除了英文層出不窮的詞類變化以外,就是中文多如繁星的組詞了:各種各樣的書面詞彙、成語、俗語、歇後語數量驚人,而且很多都無法望文生義。平時不常接觸這類用語的海外小華僑,辛辛苦苦把中文的識字量累積到了兩千以上,就很可能會開始出現這種情況:一句話裏所有的字都認識,反而是詞語不懂。大家不妨猜猜看:在台灣教育部編的國語辭典裏,「一」 這個字,可以組合成多少包含成語、俗語的詞目?答案是2,026 則(不相信的人請自己按此去看)!不要以爲「一」要多簡單有多簡單,像是「不名一文」、「不可一世」、「一衣帶水」、「浮一大白」這些全都用小一程度生字組合的成語,純粹只看字面,能夠看出是什麽意思來嗎?   
 
我曾經在網上看過一篇很有趣的文章:舊金山林肯高中的雙語部主任方凡先生,分享當地學生和家長的座談會的實際經驗:在中文沉浸課程學習了九年的美國孩子,「百分之百的學生都說看不懂中文報紙:“有些報紙上的文章,所有字我都認識,可是就是不知道文章說什麼。」這樣的情形,乍看之下似乎匪夷所思,因爲美國的雙語沉浸課程,投注的人力物力是非常多的:有百分之五十到九十的課堂時間,完全使用外語溝通和教學,連一句英語都不摻。如此經年累月地學下來,怎麽可能連看張報紙都不會呢?所以接下來作者就仔細解釋:「為神馬(爲什麽)美國學生認為學會了兩千多個漢字,根本無法看懂中文報紙?」 據他所言(底下這段話直接引用原文): 
 
美國同學發現中國人比他們學了更多的「高級詞彙」和「文言詞彙」。比如,有篇報紙的文章一開始就說:「北京警方捕獲了在各地流竄多日,前日抵京犯案的逃犯三人。他們作案累累,如今終於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終於先後落網。」美國同學就問:「為神馬要用『捕獲』,不用『抓住』?為神馬要用『流竄』,不用『到處逃跑』?為神馬要用『抵京』,不用『來到北京』?為神馬要用『作案累累』,不用『做了很多壞事』?『累累』是很累的意思嗎?為神馬要用『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究竟那麼疏的天網,怎麼可能『不漏』,究竟抓到了沒有?還有,『前日』,為神馬不是『昨天的昨天『的意思?」假如一句話有十個詞,有兩個不懂,猜意思還容易一點,可是,假如八個詞都不懂,更要命的,是所有字都懂,組成詞就猜不出意思,更令人抓狂!要命的是,他們的課本根本就不會教這樣的「高級詞彙」!
 
中國語言裏面的這些「高級詞彙」,和幾千來年流傳不斷的「用典」傳統,是分不開的。兩千多年前的論語、孟子、詩經、老莊名句,一直到今天,仍然持續在報章雜誌、影視廣播、甚至日常用語中出現;例如上面令美國學生百思不解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就源於老子的「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一些並不鮮見的書面語,像什麽窈窕淑女、他山之石、三十而立、巧言令色、魚與熊掌、相濡以沫,都是幾千年前的典故。然後還有浩如烟海的諸子百家、二十四史、唐詩宋詞、章回小説….. 別説是海外的小華僑了,連華人社會的學生,語文底子比較差的,都可能會應付不來。另外一個很要命的文言傳統,是書面表達時精簡、煉句的習慣。就像上文中的「前日抵京犯案」,其實是「前些日子抵達北京犯下案件」的縮寫,整整省掉了一半的字,讀者必須自動在腦子裏把意義補上。這種層次的語感,可並不是只靠死記硬背或是閲讀淺近童書,就能夠輕易培養的。
 
如果讓海外的華僑家長們來讀這篇文章的話,十個裏面有九個半以上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自己對子女學中文程度的要求沒有那麼高,如果孩子閱讀能脱盲就已經很棒,甚至只是聽說無礙也行,並不打算花這麼多時間在學中文上面。這些家長的確沒有必要關注「三年級障壁」的問題;但是對少數在中文教育上面投注了重本的人來説 -- 例如上文那些「在中文沉浸課程學習了九年的孩子」、或是在週末或課後中文學校念了十年八年,每天乖乖寫中文功課的學生、又或是從小孩三五歲起,家長就天天拼命教識字、共讀繪本、橋樑書的個案 -- 可能就不會甘心於「這麼多年努力下來,到最後孩子只能達到華人社會小三學生程度」的結果。依照這些家長的期望值來看,要怎麼把有限的時間盡量用在刀口上,幫孩子們跨越「三年級障壁」,應該會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在未來的文中,我會提供一些自己的經驗和淺見,讓有興趣的人做個參考,希望大家多多指教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安媽 的頭像
    安媽

    好山好水慢慢走

    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