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一篇文章「為什麼會有三年級障壁」裡面,提到了在海外學習中文「繼承語」的小華僑們,如果想要達到可以自主閲讀一般書報的程度,必須具備的幾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2750以上的識字量。如果學生學的全是高頻字的話,2750個字等同99%的「文章覆蓋率」,亦即一篇文章或是一本書裏,百分之九十九的字都念得出來 -- 想要讀書看報的話,裏面的字總要認識吧! 
 
第二是足以讀懂文章的理解力和邏輯思考能力。這一點和心智年齡以及閲讀量息息相關,對於海外(尤其是拉丁語系國家)的小華僑來説,比較不是問題,因爲理解力和邏輯思維,用什麽語言都可以培養。歐美各國的語文教育,普遍注重閲讀,而且世界上大部分的語言都比中文難學,累積英文(或很多其他語言)的閲讀量較爲容易;所以華僑子弟從當地學校習得的閲讀理解力,有可能還勝於同齡的華人社會學童呢。
 
第三是建立在各種高階詞彙、書面語和文史知識基礎上的充份語感。在這方面,海外小華僑就妥妥地「完敗」啦。大家都知道的中文語言環境因素暫且不提,只考慮學習時間和内容好了:台灣的中低年級學生,每星期平均在校二十多小時,所有課程全用中文教授,天天回家再至少寫一小時多的作業;國語課本裏面的字詞、文句滾瓜爛熟不説,老師們都深知語文素養的重要性,會不斷地替孩子們補充課外的成語、詩詞、閲讀材料。安安幾年前在台灣的國小「遊學」的時候,老師就要求學生每天額外抄寫成語並造句,並且發國語日報給大家看。我還沒算上那些注重語文程度的家長,會積極鼓勵孩子進行大量課外閲讀,或是把小孩送去國語補習班、讀經班、作文班的喔。小華僑們這些條件樣樣欠奉,如果不設法自救的話,語感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啦。 
 
所以海外的華人父母,若是希望子弟超越中文學習的「三年級障壁」,我覺得在最基本的識字和閲讀教學之外,還至少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一、 幫助孩子達到大約2800或是更高的中文識字量。想要評估識字量的人,可以依照Guavarama的學中文部落格裏面的方法,利用台灣師範大學編的測驗自行計算。至於必須補學的字,也有台灣教育部的五千字字庫可以參考。
 
二、 在孩子初步脫盲(下圖的中間階段)之後、到跨越「三年級障壁」的一整個時期(下圖右邊的緩坡成長階段),持續每天至少半個小時的中文閲讀;而且文本的難度必須逐步增加,直至達到既定的目標爲止。
 
/tmp/phpAI3DL5     
三、 從孩子開始初步閲讀的階段,就不斷用各種方法補充中文的高階詞彙、書面語和文史知識。最好是不要只限於傳統的念課本、做習題、寫字、作文,而是選擇性加入多管道的學習方式,包括有深度和廣度的聽讀訓練、較爲深入的口語練習(含朗讀)、成語/詩詞/古文學習、報紙研讀、文史地理知識的累積、專有名詞(例如科普語彙)的擴充、能夠幫助建立語感的視頻欣賞、讀書會之類的主題式學習、各種文字遊戲等等。 
 
以上第一項的基礎識字量,是自由閲讀中文書報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一定要有第二和第三項的執行方式配合才行。其實如果後面兩點可以確切做到,第一項很可能就會水到渠成。但是紙上談兵、大派任務很容易,要落實可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尤其是第三項的落落長單子,在海外想要全部做到是不太實際的(安媽OS:搬回台灣或中國去上學可能還簡單點),家長必須根據自身願意付出的「機會成本」和「期望值」,以及孩子的天賦和配合度來取捨。那麽就像在買東西前,總要問個價錢一樣,讓我們來估計一下想要超越「三年級障壁」的成本吧。
 
海外學中文的前輩Oliver Tu,曾經在一篇格文中,討論過美國外交部,對於外派人員學習中文所需的時間估算。根據資料顯示,一般接受密集語言特訓的中年美籍外交官,要把中文的口語和閲讀,從零基礎學到足以應付大部分工作需求的能力(亦即所謂 ILR Level 3 – Professional Working Proficiency),必須花上2200小時的課堂時間,加上大約1800小時的功課及自修時間,一共是4000小時。
 
Oliver又在這個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推斷:小朋友學語言和大人不同,無法懸樑刺股地苦讀,學習效率趕不上職業外交官,所以想學到類似的程度,可能必須花上5000到6000小時。但是他這個估算,應該是把「繼承語」的學習者,從小到大的家中環境浸潤時間全部都打進去了;如果減掉一般的日常對話,我個人覺得大概可以打個對折甚至更多。以前我就曾經不止一次提過:土生土長的華僑子弟,若想要達到「中文口語流利,在閱讀方面堪堪脫盲,可以看漫畫或橋樑書,以至於一般少兒書籍、甚或淺近書報雜誌」的初步小成程度,需要投入的時間,可能介於1000-2000小時之間;那麽如果想超越「三年級障壁」的話,除掉吃喝拉撒、重複性高的日常對話時間,大概需要再加1000小時左右,亦即孩子必須主動放進去的學習成本,在2000-3000小時之間。(安媽OS:這是我自己的粗略估計,無科學根據。)
 
對許多華人的虎爸虎媽來説,要拿幾千小時可以用來精煉英文(或其他當地語文)閲讀和寫作、學習奧數、培養某種(對升學有助益的)運動或才藝的代價,去交換「能看看中文書報、談吐比一般只能應付日常對話的小華僑曉暢文雅」的不實用產品,是無法接受的賠本生意。那麽一些比較佛系的父母們呢?這些家長不會催逼孩子在七八歲時讀完英文版的哈利波特、或是數學超前同學兩三年;不過這樣子的快樂學習態度,卻不一定適用於必須每天付出時間、持續七八年不變的中文學習 -- 倒不是說學中文就一定要天天辛苦地讀書寫字(安媽OS:我自己就是從頭到尾無教材教學),但這是一項不能百分之百外包的任務,小孩如果要學得輕鬆愉快,很大一部分的負擔,就會轉移到家長身上。父母必須出盡百寶地維持孩子的興趣和學習效率,包括經營家裏的中文浸潤環境、陪讀(故事書)、陪玩(文字遊戲)、陪寫(作業)、陪練(口語表達),經年累月下來付出的時間精力,是非常可觀的;尤其是不止有一個小孩的家庭,工作量更會大大增加。對於生計忙碌或是想多給自己一些時間的家長,願不願意付出這樣的機會成本,也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如果有家長在衡量上面的利弊分析之後,仍然情願勇往直前,繼續為孩子的中文教育努力,那我也願意貢獻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在下篇文中,我會討論進行上述三點做法的技術性細節,希望能對有志者增添若干助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安媽 的頭像
    安媽

    好山好水慢慢走

    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