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接續前文「如何克服三年級障壁(理論篇)」,討論文中三大要點的技術層面:識字量、中文閱讀、高階語感培養,現在就一樣一樣來談吧。
先說說最基本的識字量。這一項是硬指標,想順利達成,不能只靠死背強記:透過持續的閱讀,不斷感受同一個字在不同語境的各種用法,是不可或缺的。可是絕大部分的海外小華僑,不會有足夠的語文天賦以及龐大閱讀量,讓他們能只靠泛讀中文書,就自然而然記得了2750個以上的漢字,還是必須搭配系統的學習方式才行。最簡易可行的辦法,當然是研讀語文課本。但是有不少專門為海外中文教育編輯的課本,文字難度和生字量都不夠,想使用這類教科書的話,必須細心篩選。很多有心讓孩子學到高級程度的家長,乾脆直接選擇台灣或者中國的小學國語課本,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當然了,如果孩子能夠把華人社會的小學課本學到真正融會貫通,精嫻讀寫、確實完成所有作業,再加上每天循序漸進的適量閱讀,跨越「三年級障壁」應該不成問題。但是這種做法的時間精力投資實在太大,能做到的人可説是鳳毛麟角(安媽OS:我自己就做不到)。大部份對中文教育期望值較高的師長,會在努力教學之餘,設法找出種種省時省力的捷徑。眾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乖乖念課本、也有自編教材的,有到外面上課、也有在家DIY的,有成功也有失敗的。不管用什麽方法,下面是我個人覺得比較靠譜的幾個一般原則:
第一個原則,其實就是「沒有絕對必須奉行的方案」。在海外學中文,並無什麼 One-size-fits-all,不論賢愚,所有人都能迅速到位的捷徑。每一個小孩子的天賦和個性都不一樣,如果有人大力宣傳那種「每天只要X X分鐘(很低的美妙數字),X年學會X千字,輕鬆進入自主閱讀」的獨門秘方,其結果恐怕是無法保證的。家長不是不能嘗試,但是一定要有某種程度的心理準備:「別人家的孩子」可以輕易做到的事情,您家的公子或小姐未必可以。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不是那塊料,趕快認賠殺出,回到基本功和閱讀並重的路線上,不要無止境的浪費時間、精力和金錢了。
第二個原則,閱讀、閱讀、閱讀。以我個人的經驗,我會建議在整個學中文過程的閱讀時間,不要低於用在識字、寫作業等基本功的時間,甚至可以更多。對於年齡較小的初學者,任何能夠激發閱讀/聽讀興趣的手段全部合法;使用的材料不管是繪本、漫畫、幼兒雜誌、甚至有聲書,本土或翻譯作品,通通可以。而在攻堅「閱讀關」階段的小朋友,書籍選擇仍然以興趣為主,但最好是精讀(朗讀)與泛讀(默讀)兼顧。至於到了能夠順暢默讀無注音少兒書籍,想要攀越「三年級障壁」的時間點,閲讀素材的選擇就比較有講究了:文字的深度和難度應該持續提升,而不是只憑著孩子的興趣停滯不前。在此階段我不傾向大量閱讀拉丁語系譯本的做法(安媽OS:日韓等東亞國家的語言文化,受中國影響很深,翻譯比較不是問題,我可以接受),譯者的功力有些夠、有些不夠,但是整體的文字水平,一般不如華人社會的原創作品,能否承載孩子在這個時期需要的紮實語文學習量,是個有待商榷的問題;倒也並不是說不能讀,但是我不會把這些書籍當成教材的主力。另外還應該拓展閱讀的廣度,我現在替安安和學伴選擇中文閱讀材料,會刻意涉獵各種不同的文體,包括文藝小說、經典兒童文學、武俠、科幻、推理、傳記、遊記、幽默小品等(安媽OS:下圖是他們過去一年來,閲讀的部份書籍,不過安安和學伴已經是六年級生了,書目僅供參考。大半想跨越「三年級障壁」的中年級學生,應該是會先選擇較簡單的書,再逐步進階到高年級書籍)。只不過非小說方面的閱讀仍然不足,是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
第三個原則,是如果想要超越「三年級障壁」的話,包括成語、俗語、書面語、文史知識的「高階語感」養成非常重要,而且最好不要等到中高年級才開始。現代的華人社會,早教傾向越來越明顯。有些非常關心孩子中文教育的海外家長,會在小朋友三四歲(甚至更早)的時候,就開始教授識字和中文閱讀。不過學語文是有「識字敏感期」這種講究的,很多還沒有開竅的小孩,太早識字的效果並不好。何況就算是記下了上千甚至更多個中文字,也具備了自主閱讀簡單童書的能力,如果孩子年紀實在太小,缺乏足夠的知識、閲歷和理解力,所讀文本的難度,也很難呈直線性地不斷成長。在這種情形下,家長倒不如把推「識字」和「自主閱讀」的速度略微放慢,多花一些時間,用浸潤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語感和文化素養。這其中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方式,第一是聽讀訓練(尤其是有關中華文化的素材),第二是親子共讀,第三是口語訓練,第四是書面表達方式的初步體驗(例如成語、詩詞等,不一定要背誦)。關於這方面的執行方式,我寫過不少文章,包含「聽讀訓練的重要性」、「聽讀訓練的實戰篇」、「中文的口語練習(初級篇)」、「中文的口語練習(進階篇)」、「如何教小孩學成語(理論篇)」、「如何教小孩學成語(實戰篇1)」、「如何教小孩學成語(實戰篇2)」、「怎樣教小孩讀唐詩宋詞」等,有需要的讀友們可以自行參考。
等孩子年紀再大一點,中文程度進步了,但是其他的活動也越來越多,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時間開始不敷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師長可以考慮裁減比較無趣的機械化練習,例如寫字(尤其是默寫)、做習題,或是延緩最費時的作文訓練;把時間投資在多元化的高階語感培養,特別是以前做得不夠多的人,更應該考慮適時彌補此一漏洞。這樣做是需要一點勇氣的,因為大家最關心的三種「業績」-- 識字量、閱讀程度、寫作能力 – 進度可能不是那麼明顯,無法輕易展示出來慰己驕人;但是如果能夠善用碎片化的時間,一點一滴地累積語感,和識字、閱讀齊頭並進的話,在未來實用的程度,可能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喔。
我自己在開始教女兒安安中文的時候,沒有很多參考資料,只能靠自己摸索,繞來繞去走了不少彎路,所以安安學識字和閱讀的初期進度並不快,六歲才開始朗讀繪本,到了七八歲還在念簡單的橋樑書,甚至曾經被讀友拿來當作反面例子討論。但是我在那個階段,誤打誤撞地做了兩件有用的事:一件是通過不斷地説故事,給她無形中灌輸大量書面語句和文史知識;另外一件是持續教她古詩詞。雖然她不可能全部記得,但是那時輸入的素材,在閲讀需要進階的時候,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後來她十歲時自主閲讀瓊瑤、十一歲讀金庸,如果語感實在不夠的話,是不太容易做到的。
培養進階語感的方法很多,有一部分的門檻偏低,網上資源豐富,例如聆聽音頻和觀看視頻,是相對容易進行的;但是也有技術性較高的做法。現在某些新一代的海外中文教育者,已經開始注重早期的文史浸潤、閱讀訓練,成效似乎比傳統的中文學校更佳。其中一項嘗試,是在教案中加入國學經典和文言文的材料,頗有意思,我會在未來的文中加以探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