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篇文章的標題,有些人可能會奇怪:既然說是「三年級障壁」,那麼超越的時機,不就是三年級嗎,那裡需要特別提出來討論?但是在海外學習中文,變數其實很多,彈性也很大,各種規則並非死板板地一成不變。我在「三年級障壁」一文中,就曾經提過:有人針對這個時期,提出「四年級滑坡理論」。也就是說,整個中年級時段,學生都在跨越從「學習閱讀」轉換到「從閱讀中學習」的關卡。對於在海外的小華僑來說,因為中文不是學校的正式課程,戰線也許還會拉得更長喔。
海外的華僑父母,如果對子弟學習中文,期望值非常高的話,有可能常會陷入一種焦慮的境地:我們要趕快和時間賽跑!在孩子的當地語言,還沒有發展到「一黨獨大」的狀況之前,盡力讓孩子「脫盲」、跨越「閲讀關」,最好有個兩三千的識字量。網上不是有好多例子嗎?誰誰誰家的孩子,四五歲就「識字三千,進入自主閲讀」什麼什麼的,我家的小子怎麼這麼慢啊?但是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如果說現在有個語言牛娃,利用某種快速識字法,在五歲時就可以「認讀」三千個漢字。拿起一張報紙,百分之九十九的字都能念得出來,這是不是表示他就可以看懂上面的社論了?恐怕不會吧...
在海外學習中文閲讀,有三個層次的考量:識字、理解詞義/句法、理解文義。這裏來舉個例子,我以前曾經和讀友Monsters討論過一段新聞語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舉行前,強生(Boris Johnson)慷慨激昂地敦促世界減少碳排放,疾呼人類不要將地球當成“堅不可摧的玩具”,並警告氣候變遷造成的不可逆破壞。」
要讀通這一小段文字,第一層次的要求是能把字唸對。基本上如果有2500到3000識字量的孩子,應該都做得到。第二層次的要求是要能懂得裡面的書面語,例如「綱要、公約、締約、慷慨激昂、敦促、疾呼、堅不可摧、變遷、可逆」之類,並且理解一些難度較高的句子構造(安媽OS:中文不管是句子太長或是太精簡,都可能造成閱讀障礙)。第三層次的要求是對於全文的理解力,孩子要大略知道聯合國是幹什麽的、全球暖化是怎麼回事、強生先生是何方神聖等等,才能搞得懂這段話到底是在講什麼。
根據自己這幾年來,和部落格讀友互動的經驗,以及在網上廣泛閱讀的海外中文教育資料,我感到有些師長,太過執著於頭一層的識字量「業績」了。也許他們覺得:只要孩子能認讀兩千個漢字、能看沒有注音的童書,家長的任務就光榮結束啦。如果爸媽的期望值也就如此而已,那當然沒問題;但若是家長的目標訂得更高更遠,希望孩子能自由閲讀中文報紙、金庸小説、一般成人書籍的話,那些沒有語言環境的海外小華僑,是不是可以只靠一直閱讀中文書,就自動解決上面第二層次、第三層次的問題呢?
我覺得第三層次的全文理解力問題,是有可能在師長不必特別花太多心思的情況下,隨著時間自行解決的。因為這方面的能力,會依照孩子的整體知識量和心智年齡逐步成長,不管用什麽語言都可以建立;反而是第二層次的語詞和句子理解力,和中國語言的特性息息相關,除非孩子的文字天份和中文閱讀量都很厲害,否則別說是海外的小朋友了,就算是華人社會的學生,很多也都需要正規語文科以外的一些輔助學習,來提升整體的中文素養。就以香港的語文教育作為例子來說吧:香港因爲已經回歸中國,所以中小學都必須教授國語;但是政府頒佈的教學指引,並不僅僅止於擬定教學目標、建議選用的教科書,而是相當重視課本以外的補充材料。香港教育局派發給學校的配套資料裏面,包含了聽説教學、親子閱讀、童書閲讀、古詩文教學、中華文化教學的各種資源,以及廣泛閱讀的書目;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選取古今優秀作品,一方面讓學生大量閱讀,廣泛閱讀,吸收和積累語言材料,豐富積儲;另一方面讓學生誦讀吟詠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培養語感,並作適量背誦,以深化體會,提高個人的語文素養」(直接引用自指引中的「學與教主導原則」)。海外的中文教育,大抵是做不到這種深度(例如説沒時間進行非常大量、廣泛的閱讀,或是背誦一堆詩詞古文),但是一路上應該盡量「積累語料、培養語感」的原則是不變的。
對於那些目標定在「自由閲讀中文報紙和成人書籍」的家長們,我們現在知道了有什麽任務和難點,可以回頭來討論跨越「三年級障壁」的適當時機了。雖然說海外學中文,是一個和當地語言賽跑的任務,但也不是一味埋頭硬練、拼命求快,就可以一馬當先抵達終點的。我女兒安安喜歡跑步,在十歲的時候,加入了當地的社區少年長跑俱樂部。她跑得並沒有比很多從小就練的孩子快,但是教練會不斷地強調:小朋友學跑步,要隨著孩子的發展步調調整;在小孩的體力和肌力未臻成熟時,過度的高強度訓練,無異揠苗助長,不僅未必有效,而且容易導致運動傷害。很多小時候跑得快的孩子,幾年後未必能夠維持之前的優勢;反而有些剛開始時慢熱的小孩,在穩扎穩打之下,到了青春期時,倒可能有爆發性的成長。我想學中文的賽跑也是一樣,天生萬物都有定時,這也是我為什麼始終都不太熱衷某些人提倡的「早期高效識字、快速識字」的原因。與其追求什麽「一兩年識字兩千/三千」的業績,我寧願讓孩子的識字量、語感、閲讀能力,都隨著心智年齡一起穩定增長。(安媽OS:當然了,那種會自己不停地去「爬字」,好像從空氣裏都可以吸收生字和詞彙的「識字早慧兒」是例外。這些孩子的爸媽可以不管以上原則,讓他們自行去累積語文程度;只要注意小孩的視力和讀書以外的軟實力就可以了。)
對於高期望值的海外中文教育規劃,我個人的意見是:大約依著我在「三年級障壁」一文中製作的圖表,在七歲到十歲之間,先打下比較紮實的中文識字和閱讀基礎,同時努力培植語感,來準備迎接下一步的挑戰。雖說一般孩子大約在八九歲時就讀三年級,但是整體從中級程度跨越到高級的階段,時機可以彈性調配,天資好的孩子六七歲不算早,比較晚熟的十一二歲也不算晚。倒是在孩子進了中學以後,功課和活動、才藝所需的時間,會大幅度成長,能分給中文的時間,可能也會越來越少。如果能在這以前跨越「三年級障壁」,效果應該是會比較理想的。
我自己教女兒安安的經驗是:她升上小三的時候,識字量大約在1800到2000之間,閲讀材料大半是中級橋樑書,以全本朗讀爲主;除了字卡以外,沒有用系統性的教材。在後來的兩三年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用2500高頻字製作一套字卡,開始讓她系統性全盤學習/復習不熟悉的字,採用的是「說故事學生字」的方法,在無形中灌輸大量書面語句和文史知識;同時持續每天閲讀,從高級橋樑書、少年小説到成人書籍,一步步循序漸進;透過親子交流加强聽力和口語能力,還有就是以很鬆散的步調學學古詩詞,以及每年到台灣的國小「遊學」一到一個半月。對安安來説,這個方案的整體效果還不錯,但是每一個小孩的天賦和興趣都不一樣,父母的語文和教學能力也有差別;坦白説,我採取的無教材學習法,並不適用於大部份的海外家庭,所以之前我也沒有刻意和讀友分享。如果到了跨越「三年級障壁」的階段,家長還是選擇自己教的話,很可能必須量身打造適合自家的教學計劃了。在下一篇文中,我會繼續討論各種海外學中文的「進階方程式」,還請大家多多交流指教。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